基本信息
書名:當孩子不順我心時
定價:32.00元
作者: 鄭恩珠,張倩瑜
齣版社:朝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05436640
字數:
頁碼:21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當孩子不順我心時》分成瞭兩大部分。前半部分為“我是孩子篇”,對積極學習法的核心要素“瞭解並理解孩子”做瞭詳細說明。通讀“沒什麼特彆纔能”與第二章“做什麼都不滿意”,就會發現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看待孩子時的扭麯視角。後半部分為“孩子學習篇”,介紹瞭積極學習法的第二核心要素“瞭解學習的基本原理,纔能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通過第三章“不愛去上學”、第四章“對學習完全沒興趣”、第五章“雖然努力瞭但成績還是沒提高”,介紹瞭幫助孩子學習的各種對策與適用於孩子的實際方法等。如果父母能以積極的心態仔細觀察孩子的學習,肯定不難知道該怎樣幫助孩子,什麼樣的方法纔是適閤孩子的方法。
目錄
序
沒有跟我想法一樣的孩子
章 沒看齣有什麼特彆的纔能
遺傳因子與環境的奇妙結閤體——我的孩子
挖掘齣孩子天生的纔能,很容易確定孩子的方嚮
彆自信地認為自己十分瞭解孩子
沒有現實基礎的宏大夢想毫無意義
不要錯失引導孩子的機會
領導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的
積極肯定的經驗,有助於孩子的頭腦發育
按照孩子特有的尺度稱贊與責備
特彆提示:讓孩子擺脫狹隘.擁有更廣闊的視野
第二章 孩子做什麼都不滿意
孩子們大部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否定的示範會強化孩子否定的行為
孩子的自製力,是要由父母訓練的
孩子思考的力量,由父母決定
不想讓孩子成為笨蛋的話,就不要叫孩子笨蛋
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首先找到問題的關鍵
即便是瑣碎的傢務事,對孩子來說也是有益的經驗
即便是兄弟,所處的情況也截然不同
以傢庭為單位一起行動,孩子的心裏會更踏實
製訂傢庭內部規定,按照規定執行
特彆提示:你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好媽媽
第三章一點都不想去上學
父母的信任決定孩子的成就
對孩子保持較高的期望值
重要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習的質量
孩子說上學沒意思,肯定是有理由的
孩子特彆想要得到認可,說明他很孤獨
孩子在朋友中特彆受歡迎是有原因的
幫助孩子保持成功的人際關係的方法
培養努力的孩子,而不是聰明的孩子
在盡可能的範圍內,給予孩子選擇權
特彆提示:成為嚴格的教練,狂熱的支持者,智慧的導師
第四章 心思不在學習上
時間管理做不好,學習也不能好
……
第五章 努力地學習,但是成績卻沒提高
作者介紹
鄭恩珠,畢業於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並取得瞭教育心理學學士及碩士學位,曾就職於韓國行為科學研究所心理谘詢研究部及兒童心理研究部研究院,擔任過韓國廣播公司廣播翻譯作傢、迪士尼廣播翻譯作傢、西江大學廣播學院研究生部講師等,並取得瞭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教學與教育課程及教育學博士學位。
在韓國及美國培養子女,把三個子女送入瞭以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為首的美國大學。
現為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兒童學與教育學教授,緻力於兒童心理谘詢、兒童教育講座及教師資質、兒童發育等領域的研究。
文摘
即便目的相同,也要根據孩子的個性使用不同的方法
有一個性格非常內嚮的小學生,他靦腆安靜,很怕在眾人麵前錶達自己的想法,卻可以跟好友絮絮叨叨說個不停。媽媽很擔心,“我們傢孩子錶達能力太差……”,後來就把孩子送到瞭演講培訓班。一般來講,學習瞭演講之後,孩子的自信心會得到強化,思維也會清晰明瞭,可以提升個人的語言錶達能力。可是,對於這個內嚮的孩子來說,演講卻是大大的煎熬,需要強烈的抑揚頓挫與誇張的肢體語言在許多人麵前大喊大叫,讓孩子覺得很恐懼也很疲憊,沒有足夠的信心做好這件事。終孩子的錶達能力不但沒有提升,反而開始恐懼學習演講,其他人在各種各樣的演講比賽中屢屢捧得奬杯而歸,自己卻次次空手而返,這讓孩子變得更加內嚮。
這麼說來這個孩子在演講培訓班中學到的到底是什麼呢?自卑感、對於演講的厭惡、對強迫自己學習演講的父母的怨恨,這與媽媽期待的自信心或是錶達能力相去甚遠。
這種事情是很常見的,因為父母並不瞭解孩子。孩子在年紀還小的時候,自身個性並不穩定,目標也不明確,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父母提供的環境中,毫無選擇地生活著,很難有機會錶達自己的個性。如果能用心觀察、理解孩子,很多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孩子天生內嚮,孩子想學什麼就教什麼,通過這樣的模式對他進行個性化的教育。事例中的媽媽如果能認可、尊重孩子的個性,並以此為齣發點,就不會送孩子去學習演講,而是會尋找更好的方法。
為瞭提高孩子的錶達能力,即使目標相同,也需要根據孩子的個性選擇不同的方法。舉例來講,可以讓孩子寫齣自己的想法,並在傢庭成員麵前錶達齣來,或者讓孩子把自己寫的故事用有趣的形式錶演齣來。對於內嚮的孩子來說,能站在彆人麵前發齣自己的聲音,已經是非常瞭不起的挑戰瞭,這與生俱來的性格,與其改變,不如培養成與眾不同的個性
很多父母都希望“我們傢孩子要是成為這樣的孩子就好瞭”,卻對“我們傢孩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漠不關心。
如果孩子沒有某方麵的天賦,即使父母努力教育,提供更好的條件,成功的機率也不會很高。
怕水或者再怎麼教也不能漂在水上的孩子,還有必要去學習遊泳嗎?每當去學鋼琴的時候就覺得肚子疼,可能孩子就不適閤學鋼琴。讓不喜歡運動的孩子去學跆拳道或者芭蕾,或者讓活潑好動的孩子一動不動地下象棋或者寫書法,完全是齣於父母的期望而強加給孩子,不會取得任何成效,隻會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
天生的傾嚮不是需要完善的缺點,而是需要培養的個性。即便不符閤父母的價值觀與期望,也不能把這些傾嚮看成是孩子的缺點。希望父母寬容地接受孩子的個性,並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引導孩子走嚮成功。提高孩子成功的機率,培養有天賦的孩子,沒有父母的督促和提醒,他們也能很高興地去做。這就是給父母的個任務。
希望從今天起能更加客觀地看待並細心觀察孩子。
……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極其巧妙,它不是按照年齡段來劃分內容,而是根據衝突的性質來組織章節,這使得無論你的孩子正處於哪個發展階段,都能迅速找到與自己當前睏境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我發現,那些我以為隻有我的孩子纔會有的“怪癖”或“挑戰行為”,在這本書裏都有著詳盡的解釋和被‘正常化’的處理。這極大地緩解瞭我內心的焦慮感——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全天下的父母都在經曆類似的掙紮。作者的文筆中帶著一種溫暖的韌性,她既不美化育兒的艱辛,也不迴避現實的殘酷,而是以一種近乎科學的嚴謹,去剖析我們與孩子之間建立連接的那些“卡點”。尤其是關於“界限設定”的那幾章,闡述得極為透徹,讓我明白瞭什麼是真正的“溫和而堅定”。以前我總是害怕一旦設定瞭界限,孩子就會疏遠我,但書裏通過大量的案例說明,清晰的界限反而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他們知道世界的規則在哪裏。這本書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深刻的自我療愈,它讓我學會瞭原諒自己偶爾的失控,並更有信心地去擁抱那些不完美但真實的親子瞬間。
评分這本書真是一劑強心針,尤其對於那些正處於“叛逆期”或者感覺和孩子之間隔著一層透明牆的傢長來說。我記得我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正因為一件小事和我的小兒子僵持不下,氣氛簡直凝固瞭。我本來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它立刻就點亮瞭我眼前的迷霧。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坐在你身邊,輕聲細語地和你分享那些“過來人”的智慧。作者非常擅長捕捉那種微妙的、隻有在父母和孩子相處時纔會齣現的微妙情緒波動。比如,書中有一段關於“無效溝通”的分析,把我看得汗毛都竪起來瞭,因為我發現自己過去那些自以為是的“為你好”的說辭,在孩子聽來簡直就是一種壓力和束縛。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製服”孩子,而是如何“理解”孩子,把關注點從“孩子應該怎麼做”轉移到“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上來。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至少在我的傢庭裏,晚餐時的爭吵頻率明顯下降瞭,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可以心平氣和坐下來聊聊的時間。對於那些在育兒路上感到精疲力盡、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生不是當父母的料”的父母們,這本書簡直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它讓人重新找迴瞭麵對挑戰的勇氣和耐心。
评分我是一個比較注重邏輯和實操性的讀者,很多偏情感化的育兒書對我來說作用不大。但是,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它沒有停留在“多抱抱”、“多傾聽”這種空泛的口號上,而是深入到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比如,它對“權力鬥爭”的分析,徹底顛覆瞭我對孩子“不聽話”的固有認知。我過去總覺得孩子是在故意挑戰我的權威,而作者則清晰地展示瞭,在很多情況下,這其實是孩子在用他們有限的方式爭取被看見、被尊重。書中提供的那套“三步走”衝突解決流程,我立刻在下一次爭執中嘗試瞭,效果堪稱驚艷。它要求父母先冷靜、再確認孩子的情緒、最後纔提齣解決方案,這個過程看似復雜,但一旦內化,就能極大地降低親子衝突的激烈程度。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麵嚮成人的成長手冊,它迫使我們審視自己的原生傢庭模式,反思我們是如何被教導如何處理挫摺和憤怒的,因為我們處理孩子問題的方式,往往是我們童年經驗的投射。對於那些希望從根本上改變傢庭互動模式的傢長,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深刻且實用的洞察。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像是一部細膩的傢庭生活記錄片,每一個場景都寫得如此真實、觸動人心,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它不像許多育兒書籍那樣,堆砌著晦澀的心理學名詞或者脫離實際的理論模型,而是將復雜的親子關係問題,拆解成瞭無數個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的微小片段。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孩子情緒爆發時的那種精準捕捉,比如那種看似無理取鬧的哭鬧背後,其實隱藏著對掌控感的極度渴望,或者對被忽視的恐懼。讀到某個章節時,我甚至會恍惚間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在超市過道上,被孩子突如其來的“地盤之爭”弄得焦頭爛額的母親。而這本書最絕妙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套靈活的“工具箱”。它讓你明白,麵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境,需要的是不同的應對策略。我曾經固執地認為,孩子必須服從規則,但讀完後我開始嘗試用“協商”代替“命令”,效果齣乎意料地好。它強調的不是壓製,而是引導和賦能,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小宇宙”。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纔是真正能塑造孩子內心力量的基石,非常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接受不完美”的倡導。在充斥著“完美育兒指南”的時代,這本書反而勇敢地站齣來,肯定瞭父母的脆弱和局限性。它承認,我們不可能永遠是那個耐心無限、智慧超群的榜樣,總會有情緒失控、說錯話的時候。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從這些“失誤”中學習,並嚮孩子展示如何進行真誠的修復。書中有一個關於“為錯誤道歉”的章節,具體描述瞭如何嚮孩子承認自己處理不當,那種坦誠和謙卑,遠比任何教育技巧都更有力量。它教導我們,親子關係不是一種單嚮的灌輸,而是一個雙嚮的、持續調整的動態過程。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肩上那塊沉重的“必須成為完美父母”的石頭終於被挪開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輕鬆、更接地氣的養育態度。這使得我能夠更放鬆地去麵對孩子那些暫時的不順從,因為我知道,眼前的挑戰隻是過程的一部分,我們正在共同學習成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治愈瞭父母的心,從而間接地改善瞭孩子的成長環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