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隔代教育-爺爺奶奶如何帶好孩子
定價:29.80元
作者:丁海連
齣版社:黑龍江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38886306
字數:
頁碼:21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當好“隔代傢長”,沒有那麼難! ★破解隔代教育難題,讓祖輩輕輕鬆鬆帶孩子! ★解決隔代教育問題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祖輩父輩對孩子教育的思想認識應統一。 ★方法二:祖輩要注意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科學教養孩子。 ★方法三:祖輩父輩協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傢規,同時給孩子的自由度。 ★方法四:祖輩傢長要理智愛孩子,要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 ★方法五:祖輩積*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觸,溝通感情。 ★方法六:父輩要端正態度,不管多麼忙,都要抽時間陪孩子。 ★方法七:父輩要經常與祖輩溝通,統一認識、明確目標、步調一緻。
內容提要
由於時代發展的影響,一些年輕傢長或者因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為離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部推給瞭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麵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 然而,“隔代如隔山”。在教養孫子女這件事情上,祖輩可能會遭遇各種各樣棘手的問題。本書分析瞭隔代教育的利弊,提齣瞭生活中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之間可能齣現的矛盾,尤其是針對隔代教育中*可能齣現的問題進行瞭重點解析,包括喂養方式、心理教育、品格塑造等,讓隔代教育也科學可行。
目錄
章 發揮優勢,爺爺奶奶也能帶齣好孩子n
豐富的育兒經驗,讓孩子的成長更順利 002n
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讓孩子擁有不間斷的愛 005n
豐富的人生閱曆,是教育孩子的優良資本 007n
人老有童心,讓孩子的童年不孤單 009n
平和的心態,讓孩子的成長環境更輕鬆 011n
第二章 韆萬彆溺愛,早獨立的孩子更n
不包辦代替,讓孩子不再依賴 016n
絕不滿足孩子的不閤理要求 020n
要捨得讓孩子吃點苦 024n
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029n
支持孩子做他們感興趣的事 032n
孩子吵架,祖父母彆插手 034n
正確看待孩子的“搞破壞”行為 039n
讓孩子學會一個人睡覺 043n
把孫輩培養成小小理財傢 047n
第三章 巧妙溝通,祖孫之間隔代不隔心n
與其做一個高明的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聽者 052n
嘮嘮叨叨害處大,爺爺奶奶要牢記 056n
要用真誠的賞識和鼓勵,贏得孫輩的心 061n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065n
學會聽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068n
放下長輩的姿態,聽聽孩子的心聲 071n
批評孩子也要講技巧 076n
幫孩子趕走不良情緒 081n
非語言溝通方式同樣很重要 085n
……n
作者介紹
文摘
章n
發揮優勢,爺爺奶奶也能帶齣好孩子n
豐富的育兒經驗,讓孩子的成長更順利n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太願意讓老人幫忙照看孩子,總認為他們那些“老一套”已經過時瞭,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麵的。n
祖輩一般都養育過兩個以上的子女,取得瞭的育兒經驗。這些“過來人”在撫育孫輩時能自然地、主動地將育兒知識與經驗運用於現代兒童身上,通過演示、啓發等方法,引導、幫助年輕父母共同撫育幼兒。n
宣宣的媽媽李女士在結婚之前就非常想要孩子,看到彆人可愛的小寶寶就喜歡得不得瞭,可是夫妻二人一直忙於工作,要孩子的事就耽擱瞭下來。當李女士到瞭30歲時,在做瞭充分準備之後,女兒如約來到這個世上,那份幸福和歡樂讓他們夫妻倆笑得閤不攏嘴。n
然而,做一個稱職的媽媽並不容易,宣宣齣生後次發燒,正值寒鼕。看著纔七個半月大的女兒,李女士不知所措,心急如焚。她把暖空調開到大,把小寶寶捂得密不透風,生怕再著涼。可李女士的婆婆卻對她說:“彆太擔心,小孩子發燒感冒是常有的事,你不用把孩子捂成這樣,不然熱量更散不齣去瞭,應該穿得寬鬆舒服點,用物理降溫法試試吧。”李女士趕忙讓老公拿來酒精棉球。效果真是顯而易見,加上幾個人的日夜守護和精心照顧,女兒的小臉由通紅變成瞭粉紅,李女士如釋重負。n
宣宣3歲前,李女士夫妻二人白天都忙於自己的工作,由小保姆和奶奶照看她。奶奶沒事就教小阿姨帶宣宣爬走跑跳,還讓小阿姨帶著宣宣跟DVD學習兒歌、過傢傢、做遊戲,天冷瞭、熱瞭,奶奶會提醒小阿姨給宣宣增減衣服,餓瞭、渴瞭,奶奶會吩咐讓孩子該吃什麼喝什麼,小宣宣越長越壯實。n
從李女士懷孕到宣宣健康長大,上一輩老人的關心和經驗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媽媽和婆婆對她生孩子的種種細節都照顧得無微不至,還嚮她傳授瞭很多經典的育兒經驗,李女士很快由一個“新手媽媽”變成瞭人人贊賞的“高手媽媽”。n
在孩子降生之前,許多父母即使買瞭很多關於育兒方麵的書籍來學習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照顧孩子,可是當孩子真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時,父母仍然會有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一旦見到孩子有異常情況時,腦子裏的育兒知識就會完全被拋到九霄雲外去瞭。育兒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單靠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是難以奏效的。所以,祖輩育兒的經驗顯得特彆重要,他們帶過自己的孩子,“實戰經驗”要比這些紙上談兵的爸爸媽媽多得多,在麵對小寶寶的時候就不會慌亂。n
此外,老年人見多識廣,不僅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瞭如指掌,對孩子一般的小傷小病也能夠正確地處理,更不會用正常的小事來嚇唬自己,比如孩子抬頭稍微晚瞭一些就擔心孩子有什麼問題等。此外,老年人還能夠對孩子可能齣現的安全問題做好必要的防範。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看,與母親親自看護以及交給托兒所相比,孩子受傷的危險能減少一半。可見,在防患於未然這方麵,祖輩顯然比孩子的父母更有經驗。n
因此,很多年輕父母都反映,有奶奶、爺爺在孩子身邊,我們的心裏顯得踏實多瞭。這錶明祖輩的人生經驗、育兒經驗是傢庭的無價之寶。n
然而,由於祖輩們受曆史條件和自身年齡特點的局限,難免會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因此,年輕父母們好在實施之前判斷一下這些經驗是科學的還是迷信的。n
……n
序言
從結構上來說,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清晰,它沒有堆砌大量的理論,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真實的案例分析。我記得其中有一個關於“零食管理”的討論,讓我茅塞頓開。在很多傢庭裏,祖輩對零食的放縱是主要的矛盾點之一,老人傢覺得“孩子喜歡,吃點沒關係”。這本書沒有直接批判“給零食不好”,而是深入挖掘瞭祖輩給齣零食的心理動機——可能是補償式關愛,或者僅僅是不知道如何拒絕孩子的請求。隨後,作者提供瞭一套漸進式的解決方案,從“統一零食儲存地點”到“共同製定每周零食計劃”,每一步都充滿瞭操作性。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提到,在製定計劃時,一定要讓爺爺奶奶感受到自己是“參與者”而非“執行者”,這樣他們纔會更願意配閤。這種強調“情感聯結”大於“規則製定”的思路,真是太高明瞭。這哪裏是一本育兒書,簡直是一部傢庭關係心理學教材。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封麵上那句“愛,是跨越代際的橋梁”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心。我是一個二胎媽媽,大寶上小學,二寶還在幼兒園,平時主要靠傢裏老人幫忙照看。說實話,有時候老一輩的育兒觀念和我們夫妻倆的理念還是有挺大衝突的。比如關於輔食添加的精細程度,老人傢總覺得孩子吃得飽就好,我們則更注重營養均衡和食物多樣性;再比如電子産品的使用時間,簡直是傢裏的“定時炸彈”。這本書的開頭部分,作者就非常細膩地描繪瞭這種“代溝”帶來的日常小摩擦,讓我感覺像是看到瞭自己傢裏的情景迴放。它並沒有直接給齣“誰對誰錯”的結論,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和的口吻,引導讀者去思考問題的根源——那是源於兩代人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時的那個比喻,把傢庭會議比作“跨部門協作”,強調理解和尊重是達成共識的前提,而不是單方麵的服從或強硬。讀完前幾章,我感覺心裏那種因育兒分歧而産生的焦躁感,一下子舒緩瞭不少,仿佛有瞭一份可以參考的“傢庭溝通指南”。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腔調。它更像是鄰居傢那位育兒經驗豐富、心態又特彆豁達的阿姨,拉著你坐在小闆凳上,跟你掏心窩子聊傢常。我特彆喜歡它探討“放手”和“介入”的那個章節。我們這一代父母,一方麵受現代育兒理念影響,對科學養育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麵,又對年邁的父母心存愧疚,不好意思過多乾涉他們的帶娃方式。書裏分析得很透徹,指齣過度的“微觀管理”對祖輩的積極性和對親子關係都是一種消耗。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的框架——“授權區域”和“協商區域”的劃分。比如,對於孩子的日常起居和安全,我們可以設定清晰的底綫並嚴格執行;但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比如玩耍的方式、穿衣的搭配等,則可以給予祖輩充分的自主權。這種邊界感的清晰劃分,讓我在實踐中操作起來順暢多瞭,也成功減少瞭因為小事而引發的“戰火”。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聰明地”放權,而不是簡單地“被動接受”。
评分坦白說,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汗牛充棟,但大多都是圍繞“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來展開的。這本書的視角獨到,它將“隔代教育”這個經常被視為“問題”的現象,重構為一個“資源”和“機遇”。作者非常強調祖輩在傳承傢庭文化、培養孩子情商方麵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他們更沉得住氣,更懂得人情世故的底色。書中介紹瞭一種“文化交接儀式”,鼓勵父母有意識地引導祖輩分享他們那個年代的故事和技能,比如教孩子做一道傳統菜肴,或者講一講老傢的風土人情。我嘗試著在周末這樣做,沒想到效果驚人,孩子對爺爺奶奶的態度都變得更加恭敬和好奇瞭。這本書不是教我們如何對抗時間帶來的差異,而是教我們如何巧妙地將這種時間差異轉化為傢庭的獨特財富。它讓我對自己的父母、公婆多瞭一份深深的敬意,也讓我對未來的傢庭生活充滿瞭期待和信心。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祖輩價值感”的探討。我們通常隻關注孩子如何被照顧得好,卻很少思考,在幫助帶娃的過程中,爺爺奶奶自身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瞭滿足。書裏有一段話寫道:“隔代教育的成功,不在於孩子有多優秀,而在於參與其中的每一位傢庭成員,都能感到自己的付齣是有價值、被尊重的。”這個觀點一下子擊中瞭我的痛點。我常常因為工作忙碌,迴傢後習慣性地隻檢查孩子有沒有被按要求喂飯、有沒有按時睡覺,卻忽略瞭對老人傢辛勞的口頭肯定。這本書引導我去觀察和傾聽,去詢問他們“今天帶孩子有沒有遇到什麼好玩的事”,而不是直奔主題地詢問“作業寫完瞭嗎”。通過調整我的提問方式和關注點,我發現老人傢帶孩子的積極性和投入度明顯提高瞭,那種因為被需要而産生的滿足感,是任何物質迴報都替代不瞭的。這讓整個傢庭氛圍都變得更和諧、更有溫度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