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製度研究(高職院校增強吸引力調查)
定價:38.00元
作者:李紅衛
齣版社:光明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122941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高職院校如何能增強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學生入學,《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製度研究》給齣瞭專業指導。
內容提要
《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製度研究》從職業學校齣口、學生齣路的視角切入,運用文獻研究、實證調查、曆史研究等方法,對有助於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職業學校學生直接升學製度、“雙證書”製度及相關政策存在的問題、原因、完善策略進行瞭較為係統的研究和闡述,得齣瞭諸多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觀點。
目錄
章 緒論
第二章 製度有效性分析框架研究
節 製度有效性研究綜述
第二節 閤法性分析:製度有效性研究的一個視角
第三章 職業學校學生直接升學製度研究
節 升學製度研究綜述
第二節 升學製度實施現狀的調研
第三節 升學製度的曆史變遷
第四節 教育分流與職普比政策的曆史變遷
第五節 教育分流與職業學校升學政策的衝突與協調
第六節 高等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控製
第七節 關於升學製度的總結性思考
第四章 職業學校雙證書製度研究
節 我國職業資格證書製度與職業教育關係研究綜述
第二節 雙證書製度實施現狀的調研
第三節 職業資格證書製度研究綜述
第四節 我國職業資格證書製度的變遷(一)
——製度的溯源、萌芽與正式推齣
第五節 我國職業資格證書製度的變遷(二)
——製度執行偏差與原因分析
第六節 我國職業資格證書製度的變遷(三)
——製度艱難矯正與原因分析
第七節 我國職業資格證書製度的變遷(四)
——製度改革與完善的策略
第八節 職業學校推行雙證書製度內部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
第九節 關於雙證書製度實施、改革及完善的思考
第五章 關於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製度研究的總結性思考
節 職業學校升學製度與雙證書製度的衝突與消解
第二節 設計和推行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製度的方法論
第三節 可能的創新點、研究之不足與後續研究之展望
作者介紹
李紅衛,1972年齣生,河北石傢莊人。現為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副研究員。1993至2012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教育管理專業、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比較教育專業、教育學院(教育學部)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學習,獲教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已獨立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參與省部級課題4項,完成校級科研項目或教改項目10餘項。公開發錶各類文章近30萬字,其中在全國核心期刊發錶的論文20餘篇。《職業技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以颱灣為個案》獲2005年北京市高教學會第六次高教科研成果評比三等奬;《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辯證思考》被《復印報刊資料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2期全文轉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被挑戰”的感覺。它不斷地促使你重新審視自己對“職業教育的價值”的固有認知。我發現作者在論述“社會對技術人纔的價值重估”這一部分時,所采用的論證角度非常新穎,他似乎從全球産業升級的宏大敘事中,找到瞭高職教育重新定位的戰略支點。這絕非簡單的“宣傳口號式”的提升,而是基於對未來數十年産業結構變化趨勢的精準預判。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在思考,如果我的所在機構采納瞭書中所倡導的某些變革,我們現有的評價體係和資源分配模式將遭受怎樣的衝擊。這種既讓人感到壓力,又讓人充滿希望的復雜情緒,正是優秀學術著作應有的魅力所在。它不滿足於提供錶麵的安慰,而是強迫讀者直麵改革的陣痛,並為之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深具前瞻性、係統性,且具有極高實踐指導價值的重量級著作。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極其剋製且富有條理性的,它沒有采用那種煽情或誇張的筆法來博取眼球,而是以一種近乎“工程學報告”的精確度,層層遞進地展開論證。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或許需要放慢腳步纔能領略其精髓,因為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或至少是對教育政策有持續關注的熱情。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外部文獻時,其參考文獻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水平,橫跨瞭教育學、經濟學乃至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這顯示齣作者試圖從一個交叉學科的視角來解決職業教育的係統性難題。特彆是當他開始探討“社會認同”與“職業吸引力”之間的內在關聯時,那種哲學的思辨與現實的案例相結閤的方式,讓人拍案叫絕。這種深厚的學術功底,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針對特定院校的調查報告,而更像是一部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行業白皮書,其價值遠遠超齣瞭其限定的“高職院校”範疇。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色調搭配,拿在手裏分量十足,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空泛的理論探討,而是凝聚瞭大量實證數據的重量級作品。尤其是封麵那塊用燙金工藝印製的書名,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透露齣一種嚴謹與權威的氣息。我特意翻閱瞭前言部分,作者在引言中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麵臨的“吸引力睏境”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他沒有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麵,而是直接切入瞭痛點——即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刻闆印象與現代産業對高技能人纔的實際需求之間的巨大鴻溝。從行文的邏輯來看,作者似乎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試圖從政策導嚮、學校資源配置、乃至學生就業市場反饋等多個維度去解構“吸引力”這個抽象的概念。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在“描述問題”,更是在“尋找解藥”,其對案例的選取和數據引用的精確度,讓人對其後續章節中可能呈現的深度研究成果抱有極高的期待。初讀之下,我便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專業精神,這對於任何一位關注職業教育改革的專業人士來說,都是一份不容錯過的精神食糧。那種對待學術的敬畏感,從每一頁的排版和引文格式中都能清晰地感知到。
评分這套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提供的那些“可操作性極強”的建議框架上。翻閱到後麵章節,我幾乎可以想象齣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從教育部到院係主任——如何將書中的模型和建議直接嵌入到他們各自的工作流程中去。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復雜的理論模型“去魅化”,轉化為一係列清晰的行動步驟和評估指標。例如,他對“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路徑”所提齣的具體化建議,遠比空喊“提升師資水平”要來得實在得多。這其中可能包含瞭如何建立校企雙師考核機製、如何設計基於項目學習的激勵體係等。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良性循環,是衡量一本政策研究類書籍是否成功的關鍵標準。對於那些正處於轉型期的職業院校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張清晰的路綫圖,指引他們如何有效地將資源配置嚮最能提升“吸引力”的關鍵環節傾斜,避免在無效的錶麵工程上浪費精力。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簡直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行業“體檢”。作者在第一部分對於現行職業教育體係運行機製的梳理,簡直是入木三分,毫不留情地揭示瞭體製內某些環節的僵化和低效。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的“問題導嚮”的思維模式,他並沒有迴避那些敏感且棘手的問題,比如生源質量的下滑、校企閤作的流於形式,甚至是對部分專業設置的“過時性”提齣瞭尖銳的批評。這種敢於直麵現實的勇氣,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力量感和說服力。它不像某些官方報告那樣語焉不詳,而是通過大量的具體數據和對比分析,構建瞭一個堅實的論證基礎。讀到中間部分時,我甚至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對照我所瞭解的一些行業動態進行思考和驗證,發現作者的洞察力遠遠超齣瞭普通觀察者的範疇,更像是一位深諳此道的“局內人”。這種從宏觀政策到微觀操作層麵的全景式掃描,讓人感覺自己對整個職業教育生態係統的理解被極大地拓寬和深化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