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生活學數學
定價:19.80元
作者:曹亮吉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211394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大傢都認為數學很重要,可是也害怕數學,甚至常常質疑為什麼要學那麼多生活中用不到的數學!數學真的像大傢想的那樣,遙不可及嗎?曹老師的《從生活學數學》,以“學、說、算、變、看、想”為題,藉用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實際例子,帶你從生活中“學”會萬物背後的數與形,探討亂七八糟、不三不四等等和數學有關的“說”法,教你如何估“算”,思考“變”與如何應變的代數問題,用一點數學眼光“看”都市街道,“想”清楚你說的話是否符閤邏輯。
一起進到曹老師的生活數學教室來,保你一生受用!《從生活學數學》由曹亮吉編著。
目錄
序(版) 數學就在你身邊第0篇 學篇 學什麼、怎麼學 0.1 人是尋求規律的動物 0.2 從“規律”到“模式” 0.3 問路 0.4 尋根 0.5 積分榜的學問篇 說篇 說什麼,怎麼說 1.1 1、2、3…… 1.2 嚮前看,怎麼理解? 1.3 雞同鴨講 1.4 分門彆類 1.5 舉一反三第2篇 算篇 算什麼、怎麼算 2.1 現代的覺者 2.2 新聞焦點數字 2.3 差不多先生的一天 2.4 去零術 2.5 7等於1 2.6 潛在的無窮第3篇 變篇 變什麼,怎麼變 3.1 代數思維的核心 3.2 類化成係統 3.3 關係的類化 3.4 數學模型 3.5 等比的世界 3.6 音,調對瞭嗎? 3.7 頻率的平均第4篇 看篇 看什麼、怎麼看 4.1 找路 4.2 登高遠眺 4.3 左邊的路給誰走? 4.4 孿生的左與右 4.5 對稱 4.6 帶狀裝飾第5篇 想篇 想什麼,怎麼想 5.1 數學是一種語言 5.2 集體與個體之間 5.3 人皆有死 5.4 混水就能摸到魚? 5.5 0與1之間的選擇 5.6 挑戰約定,凸顯特色
作者介紹
曹亮吉,1943年生於東京,三歲返迴中國颱灣。颱灣大學數學係學士,1972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自1976年在颱灣大學數學係任教,曾擔任係主任。2001年退休。曾擔任《颱灣數學期刊》和《科學月刊》總編輯。目前是颱灣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顧問。多年來以“阿草”為筆名,緻力於數學與科普寫作。著作有:《阿草的葫蘆》、《微積分基本要義》、《阿草的曆史故事》、《阿草的數學聖杯》《阿草的數學天地》等。《阿草的葫蘆》更榮獲屆吳大酋犬科學普及著作創作類銀簽奬。
文摘
序言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那種撲麵而來的親切感所吸引。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在講述一個老朋友的日常生活,絲毫沒有傳統數學書籍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冰冷感。書中的每一個例子都源自我們身邊最普通不過的場景:早上去菜市場買菜的討價還價,製作烘焙甜點時對配料的精確稱量,甚至是規劃一次傢庭旅行中的路綫選擇與時間分配。這些內容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者“抽象化”,而是腳踏實地地展示瞭數學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支撐著我們的日常決策。例如,在講解分數和比例的概念時,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公式,而是通過描述如何將一個披薩完美分割給不同數量的朋友,或者如何根據天氣預報調整齣行計劃中的資源調配,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領悟瞭背後的數學原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尤其對於那些過去在數學課堂上感到吃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重新建立信心的絕佳入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的那些小小的生活智慧,它們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更像是在享受一次輕鬆愉快的下午茶時光,而“數學”隻是這次聚會中一位健談的夥伴。
评分說實話,最初我對這類標題的書抱有一種謹慎的懷疑態度,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淺顯,要麼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在保持極高可讀性的同時,對於數學概念的深度挖掘也毫不含糊。它巧妙地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植入瞭嚴謹的數學邏輯。比如,在討論幾何學時,作者並非隻停留在麵積和體積的計算,而是深入到瞭建築結構中的力學平衡,或者藝術作品中的黃金分割比例是如何産生視覺和諧感的。這種由現象到本質的過渡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讓你在為生活中的精妙設計感到驚嘆時,纔猛然意識到自己剛剛接觸瞭一個非常核心的數學原理。書中對於“優化問題”的探討尤為精彩,它展示瞭如何用數學工具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無論是物流路徑規劃還是個人時間的分配,都提供瞭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很多日常難題的視角都變瞭,不再隻是憑直覺蠻乾,而是習慣性地去尋找那個“最優解”的可能性。
评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重塑瞭數學與自我之間的關係。過去,我總覺得數學是某種外在於我的、高高在上的學科,需要天賦纔能掌握。但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數學思維其實早已深植於我們的潛意識之中,隻是缺乏一個閤適的“引爆點”將其激活。作者在行文中采用瞭大量的反問句和對話式的語氣,仿佛是在進行一場持續的、耐心的思想引導。比如,書中會提齣一個生活中的小睏境,然後引導讀者一步步拆解,直到找到一個優雅的數學解決方案。這種探索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主體性和成就感。書中對邏輯推理的強調也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關於數字的遊戲,更是關於如何清晰、有條理地構建論證鏈條。這對於提升溝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幫助。讀完後,我不再視解題為任務,而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充滿瞭發現的樂趣。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它完全打破瞭教科書式的綫性敘事,更像是一係列精心編排的“生活片段”組閤而成,每一個片段都像一個獨立的小劇場,卻又在主題上巧妙地相互呼應。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關於統計學和概率的那一章,作者沒有采用傳統的定義和證明,而是通過分析彩票的中奬概率、評估一次戶外活動的風險等級,乃至解讀新聞報道中的民意調查數據。這種應用驅動的學習路徑,使得抽象的概率模型變得異常具體和可感。你不再需要死記硬背大數定律,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為什麼某些看似隨機的事件在大量重復後會展現齣驚人的規律性。更妙的是,作者在探討這些問題時,總是會帶入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引導讀者去思考信息呈現方式可能帶來的誤導,比如如何解讀圖錶的傾斜角度,或者某個數據樣本的選擇是否具有代錶性。這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計算”的書,它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用數學的眼光審視世界”的指南,讓我在閱讀後,看新聞、做決策時都多瞭幾分審慎和明晰。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文化層麵的滲透力也令人驚喜。作者似乎深諳不同讀者的閱讀習慣,它沒有強迫你立即拿起筆計算,而是鼓勵你先去觀察和感受。比如,書中有一段論述瞭斐波那契數列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從鬆果的排列到嚮日葵種子的分布,配上精美的插圖,簡直像是一部微型的自然科學史詩。它拓寬瞭我們對“數學”的定義邊界,不再局限於代數和幾何,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描述宇宙規律的語言。此外,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選擇也極為考究,行間距的舒適度、字體的大小,都體現瞭對讀者長時間閱讀體驗的尊重。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經曆瞭一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完整旅程。它沒有提供任何高深莫測的解題秘籍,而是提供瞭一種更根本的工具——那就是用數學的精確性和美感去重新解讀我們所處的世界,這纔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讓人讀完後意猶未盡,並開始帶著新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個生活細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