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殘陽

旭日殘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兵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绪论:回到晚清再革命
一渊源/005
二承接/009
三转身/012
提要/019
国事共济会与国民会议
一组织及成员/026
二两面碰壁/041
三南北议和的关键议案/058
四袁世凯、唐绍仪的态度取向/068
五取代国会的政制选项/079
列强与南北和议的政争
一各怀鬼胎的不干涉/090
二英国变脸日本无奈/100
三向亲贵施压/116
南北和谈与国民会议
一国民会议的南北之争/124
二和谈陷入绝境/141
三舆情纷歧与风波再起/157
袁世凯《请速定大计折》与清帝退位
一重判《请速定大计折》的时间/178
二从退位到公决/185
三掩人耳目的双簧/192
四袁世凯逼宫/201
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清帝退位的南北相争
一另立临时政府/214
二再以国民会议障眼/226
三回归原轨/236
四退位与致政/246
五争议仍未结束/255
接收清朝旧署
一由新旧而南北/268
二接收与合组/276
三办理交接/286
四一副空架子/296
创建民国新阁
一以南北争新旧/308
二兼容新进与故旧/323
三专业化取向/331
四舆论与申论/343
民元孙中山与逊清皇室的交往:兼论清皇族的归属选择.
一逊清皇室的欢迎活动/354
二孙中山的满蒙危机应对/367
三清朝皇室的自我认同/376
人名索引/389
征引文献/401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近代史大傢還原從“帝製”走嚮“共和”的曆史進程

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國肇建的關鍵曆史節點

拆解辛亥政壇政治博弈,孫中山袁世凱間的政壇鬥法

【內容介紹】

本書是桑兵教授多年來發錶於學術期刊上的文章結集,共計八篇。晚清的政權鼎革是近代史上一場大戲,本書以“旭日殘陽”譬喻共和登颱與帝製終結,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國肇建的半年左右時間裏,風起雲湧的中國政治舞颱上各種勢力的博弈角逐,也就是嚴格意義上辛亥革命的曆史進程。此間孫 中山與袁世凱的政壇過招,可謂棋逢對手。

本書梳理比勘各類史料,力圖在原有時空位置中還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辛亥時局動蕩之際,楊度、汪精衛等人牽頭組織國事共濟會,主張以國民大會公決的形式解決重大國事紛爭,對以後中國政製架構的發展演變産生瞭深遠影響。以武力對峙為背景的南北和談,談判的主要內容不是共和與君憲孰取孰捨,而是以何種形式實現共和;其間列強尤其是英國和日本的態度至關重要。各種政治勢力的相互角力最終導緻南北和談破裂,改由直接迫使清帝退位;通過清帝退位,辛亥革命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成果,在實現帝製到共和的跨越的同時,維護瞭國傢的統一和民族的共存,同時也留下重大隱患。前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搖身變為民國臨時大總統,在接收清朝舊署與創建民國新閣之際,精心導演瞭一場南北新舊之爭的開國大戲,最終坐收漁人之利,達到大權獨攬的目的。

【編輯推薦 】

1.理解晚清民國關鍵時期的近代史力作——本書是近代史研究大傢桑兵教授繼《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曆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之後又一力作,以“旭日殘陽”譬喻共和登颱與帝製終結,聚焦武昌起事至清帝退位、民國肇建這一關鍵曆史節點,探究曆史進程的脈絡走嚮。

2.還原從“帝製”走嚮“共和”的曆史進程——武昌起事後的半年時間內,中國的政治舞颱風雲變幻,中國往何處去,並不是一個已知的命題。關於清朝如何結束,民國如何建立,既有認識還存在不少盲點誤區。本書通過梳理比勘各類史料,力圖在原有時空位置中還原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撥開層層曆史迷霧,澄清關於此段曆史的諸多誤解。

3.解析辛亥政局各方勢力的消長與博弈——辛亥政壇局勢瞬息萬變,清政府、革命黨、以英國日本為主的外國各方勢力,都在因應時勢變化調整方略、提齣訴求。兩韆年帝製結束最終走嚮共和,談判桌上與桌下的密謀鬥法和交易妥協,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各方勢力角力的結果,是南北和談由停滯走嚮破裂,直接迫使清帝退位成為破局之選。

4.展現辛亥鼎革之際重要人物的樞紐作用——袁世凱、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楊度等辛亥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對晚清民國轉摺時期時局的發展、曆史的走嚮起到瞭關鍵作用,本書尤為細緻地展示瞭袁世凱、孫中山兩位政治博弈高手之間的政壇過招。以袁、孫為主的這些辛亥重要人物間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瞭“共和”在中國的命運。

用户评价

评分

##2020-4-17 桑兵最大的短板在于没有问题意识。目光又不敏锐,何谈述而不论。并且一涉及到国族问题,就是革命史观的论调,尤其最后一篇结论部分,浓浓国师感。

评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那些逐渐逝去的背影,总有一种正面相对、仔细审视的冲动。也许这就是史家的天性。

评分

##读过此书后对清政府顺利移交给民国政府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也是对后面袁世凯称帝埋下了伏笔。这本书也是从看书以来第一次写读书笔记。

评分

##读起来总感觉写的太过琐碎化,没有什么过于精炼的句式和突出的重点。

评分

##涂同学推荐我读的,还挺不错的,把那段时期的博弈过程记录了下来,汪作为国事共济会的向南方鼓吹和平的代表与代表立宪党的杨度负责向清政府鼓吹和平,可惜效果不彰,后期转为唐绍仪和伍延芳在上海协商,也是困难重重,唐为此明面上还请辞了,袁遇到暗杀后也屡屡请辞,而良弼被刺杀后算是让宗社党的强硬派不再坚持君主立宪制,使得在袁的操控下,中国走向了共和制,他成为了大总统,里面的6.7两章可以配合摇晃的中国一起看,唯一的问题就是说汪先生的太少!桑老师在书前搞了各章摘要,真是良心之举,^_^

评分

##刷新了许多认识。过往研究重视袁世凯在此期纵横捭阖施展权谋的一面,其实高估了袁的能力,袁主要关注权力归属而非国体政体的形式,共和制对于袁来说并非最初的选择,其面临阻碍有二,外则英日态度,内则满洲贵族的抵抗。尤以前者影响最大,英日最初都支持君宪,英国态度转变主要惧怕其在南方利益受损,而日本则担心中国共和制成立对其天皇制的冲击,两国态度的最终变化都有不得已的一面,其实已为日后复辟张本。袁为避免成为南方傀儡而失去权力,所以在退位诏书上玩起了文字游戏,欲将其合法性上承至清朝而非南京临时政府,此手段唯孙中山认识最为清楚,两人的博弈虽以孙失败告终,但非孙自身能力的缺失,今人不察误以为袁称帝有清受权。关于孙与逊清皇室的交往,颇为感慨,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本为一良好开端,其后的乱局虽非时人所能预料,然并非偶然。 @

评分

##失落的清室话语

评分

##2020-4-17 桑兵最大的短板在于没有问题意识。目光又不敏锐,何谈述而不论。并且一涉及到国族问题,就是革命史观的论调,尤其最后一篇结论部分,浓浓国师感。

评分

##辛亥到民元,是「历史加速」的一段时期。搞历史的时候,把加速期很多被忽略的细节串联起来如本书者,往往能有很大的成就,比如窥见袁世凯如何利用信息差获取超额利益(比如人们都很熟悉地分别利用清室和南京政府互相要挟,还有他对于北洋军的控制好像并没有像人们印象中的那么如臂使指(当然本书对于后者并未展开))。我记得十多年前刚上法学院的时候,正逢辛亥百年,对清帝退位诏书讨论很多。后来去了那边儿搞宪法史,学界更是很看重法统这个东西。不过跟很多近代史的学者不同,宪法学者对于那根文本的规范意义往往看得太重,以至于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多,大概也与对于新政与革命或明或潜的态度有关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