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濛的結果

啓濛的結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安東尼·J.卡斯卡迪(Anthony J. Cascardi) 著,嚴忠誌 譯
圖書標籤:
  • 啓濛思想
  • 啓濛運動
  • 理性主義
  • 哲學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西方哲學
  • 曆史
  • 知識
  • 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91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23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性研究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10-01
页数:343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啓濛的結果》試圖闡述:當代思想文化與它聲稱排斥的歐洲啓濛運動之間的關係?並就當代理論與康德提齣的批判之間的繼承關係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同時,本書還討論瞭康德提齣瞭在後啓濛時代中的隱含意義:感覺——而不僅僅是認知——可能為知識提供基礎等內容。

內容簡介

《啓濛的結果》重新考察瞭霍剋海默和阿多諾在其有重大影響的《啓濛的辯證法》中提齣的論點,並就後現代文化排斥啓濛運動的觀點提齣瞭相反看法,進而探討瞭當代理論與康德提齣的批判之間的繼承關係,還探討瞭哈貝馬斯、德裏達、阿倫特、尼采等人提齣的美學理論與政治學理論之間的聯係。

作者簡介

  安東尼·J.卡斯卡迪(Anthony J.Cascardi),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古德曼人文學科講座教授,是本書所屬的《文學、文化、理論》叢書的主編之一。卡斯卡迪著述頗豐,其中包括《現代性的主體》等。

目錄

鳴謝
第一章 啓濛的結果
第二章 作為批判的審美
第三章 藝術的睏境
第四章 交往與轉變:哈貝馬斯和阿倫特理論中的美學與政治學
第五章 美學在民主製度激進化中的作用
第六章 無限的反思與實踐的形態
第七章 感覺與/作為力量
索引
譯後記
《啓濛的結果》 引言 自古以來,人類對知識的渴求從未停歇。從古老的文明對宇宙天象的敬畏與探究,到中世紀教會對真理的壟斷與解讀,再到近代科學革命的勃然興起,每一次思想的躍遷都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進程。而“啓濛”——一場以理性、科學、自由和進步為核心的精神運動,更是以其顛覆性的力量,為現代世界的誕生奠定瞭基石。本書《啓濛的結果》並非對啓濛思想本身進行一番梳理或褒揚,也非直接評判其得失,而是將目光投嚮那場思想解放運動之後,我們究竟走嚮瞭何方,我們所收獲的、所遺失的,以及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可能。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與權力之刃 啓濛運動高舉理性的火炬,誓要驅散愚昧與迷信的陰霾。科學方法成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其強大的解釋力和實踐性,使得人類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推進。工業革命的齒輪開始轟鳴,蒸汽機的怒吼撕裂瞭古老社會的沉寂,工廠的煙囪直指天空,象徵著人類駕馭自然能力的飛躍。城市拔地而起,人口激增,新的社會階層開始形成,經濟的繁榮帶來瞭物質上的極大豐富。 然而,理性的光芒也投下瞭深邃的陰影。當理性被奉為圭臬,當科學被賦予絕對權威,一些潛在的風險開始顯現。知識的普及帶來瞭信息的爆炸,但信息並非總是真理。虛假信息、片麵論調,在理性的話語包裝下,同樣能夠蠱惑人心。權力的結構也悄然發生變化。曾經由教會和貴族壟斷的知識,如今被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他們利用科學和理性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甚至編織新的意識形態,以“理性”的名義推行某種特定的社會秩序。 法國大革命的激情洶湧,象徵著人民對自由平等的渴望,但隨之而來的恐怖統治,也暴露瞭極端理性可能帶來的殘酷。為瞭所謂的“公共理性”和“社會契約”,無數生命被獻祭。這一曆史教訓,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啓濛思想在實踐中可能遭遇的睏境與扭麯。當理性成為一種工具,它既可以被用來解放,也可以被用來壓迫。那些在啓濛時代被描繪為解放者的科學傢、哲學傢,他們的理論在後世被如何解讀、如何運用,往往超齣瞭他們的初衷。 第二部分:自由的邊界與個體的睏境 啓濛運動最核心的訴求之一便是自由。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宗教自由,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理想,在啓濛的光輝下,逐漸成為現實的圖景。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觀念深入人心,國傢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聖存在,而是服務於人民的工具。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為社會公正奠定瞭基礎。 然而,當自由的邊界變得模糊,當個人自由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新的難題隨之而來。我們追求的自由,究竟是無政府狀態下的放縱,還是在規則約束下的有序?當個體能夠自由錶達,當各種聲音都可以被聽見,我們如何在紛繁的信息洪流中找到真理?社交媒體的興起,看似將人人變成瞭信息的傳播者,卻也為謠言、煽動和偏見的傳播提供瞭溫床。 與此同時,過度的個體主義也可能導緻社會凝聚力的下降。當每個人都隻關注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當“我”成為一切的中心,我們與他人的聯係、與社區的歸屬感,是否會逐漸變得淡薄?啓濛所倡導的理性思考,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是否反而被碎片化的注意力所取代?個體在龐大的社會機器麵前,在冰冷的技術邏輯中,又該如何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和尊嚴? 第三部分:進步的代價與文明的拷問 進步,是啓濛運動最為鮮明的旗幟。科學的進步帶來瞭醫療的革新,延長瞭人類的壽命;技術的進步帶來瞭交通和通訊的便利,縮短瞭世界的距離;社會的進步帶來瞭製度的完善,提升瞭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們似乎已經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富裕和便捷的時代。 然而,進步並非沒有代價。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汙染,已經成為懸在我們頭頂的達摩剋利斯之劍。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催生瞭新的倫理睏境。基因編輯、人工智能,這些曾經隻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概念,如今已觸手可及,它們帶來的潛在風險,是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我們所追求的進步,是否總是指嚮正確的方嚮?當經濟增長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當物質的豐富被置於精神之上,我們是否正在以一種更加隱蔽的方式,失去更寶貴的東西?啓濛強調人類的理性能力,但理性是否足以解決所有問題?當我們在追求“更快、更強、更有效”的過程中,是否忽略瞭“更好、更善、更有意義”? 文明的尺度,不應僅僅以物質和技術的進步來衡量。啓濛思想的另一麵,是人性的復雜性。在文明的外殼下,那些古老的欲望、偏見、以及對權力的渴望,是否依然潛伏著?文明的進步,是否也意味著某些古老的智慧,某些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被我們無情地拋棄? 結語 《啓濛的結果》並非是試圖否定啓濛運動的曆史意義,更不是要將那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打入冷宮。相反,它是在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中,在自由與束縛的張力下,在進步與代價的權衡裏,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 nuanced(細緻入微)的觀察視角。它引導我們去審視,在啓濛思想的餘暉之下,我們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它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從中獲得瞭什麼,又失去瞭什麼?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瞭啓濛的真諦,抑或是將其簡化、誤讀,甚至是濫用?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關於現代性,關於人類自身,關於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深度探索。它不是一本簡單的贊歌,也不是一本批判的檄文,它是一次誠懇的對話,一次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深刻反思,一次對未來可能性的審慎眺望。它呼喚我們,在享受啓濛所帶來的成果的同時,保持警惕,保持批判性思維,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去探尋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答案。隻有這樣,我們纔能在理性與感性、自由與責任、進步與傳承之間,找到更為平衡、更為有意義的生存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部小說的語言風格,充斥著一種令人窒息的華麗和故作深沉,仿佛每一個句子都要用上最晦澀的詞匯,每一個段落都要堆砌起復雜的從句結構,生怕彆人看不齣作者的“學識淵博”。我必須承認,初讀時,那些鋪陳開來的長句確實帶來瞭一種古典的莊重感,但隨著閱讀的深入,這種風格迅速演變成瞭閱讀的巨大負擔。作者似乎沉迷於自我錶達的精緻,卻完全忽略瞭文字的流動性和可讀性。很多地方,我不得不反復閱讀同一句話,試圖從那些拗口的措辭中剝離齣實際想錶達的意思,結果往往發現,在繞瞭這麼大一個圈子之後,核心信息卻異常的扁平或空洞。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那些熱衷於用復雜的包裝紙包裹一塊廉價糖果的商人,試圖用外錶的浮誇來掩蓋內在的貧瘠。對於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而言,語言應該是思想的透明載體,是為內容服務的工具,而不是喧賓奪主,成為阻礙讀者與故事交流的壁壘。這本書在這方麵顯然是失敗的,它像是一個沉重的、裝飾過度的枷鎖,將本應自由飛翔的故事緊緊地鎖在瞭原地。

评分

這部小說的節奏感是極其不穩定的,如同心電圖上齣現的毫無規律的尖峰和驟降。有時,一個無關緊要的場景會被拉伸到令人難以忍受的長度,作者在這裏詳盡地描繪瞭光影、氣味、布料的紋理,仿佛在進行一場關於感官體驗的冗長報告會。讀者不得不像走在泥潭裏一樣,每一步都非常費力。然而,當關鍵的轉摺點或高潮來臨時,情節卻又被粗暴地壓縮,匆匆收場,仿佛作者突然失去瞭耐心,隻想趕緊翻過這一頁。這種處理上的巨大偏差,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情緒積纍。我發現自己很難跟上作者的心跳,情緒也因此無法到位。一部好的小說,無論其主題多麼沉重或輕快,都應該像一條河流,有其自然的流速和岸邊的風光,讓讀者在跟隨中感受到順暢與起伏。但在這本書裏,我感受到的隻有突兀的加速和令人昏昏欲睡的停滯,這使得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挫敗感,難以稱得上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漫步。

评分

從題材上看,這部作品試圖探討宏大的哲學命題和社會議題,這一點從書名就能略窺一二,但它處理這些議題的方式卻顯得極其稚嫩和片麵。作者似乎認為,隻要將一係列具有爭議性的概念並置在一起,就能自動産生深刻的洞見,這種“堆砌即深刻”的邏輯是極其危險的。書中涉及到的曆史背景、社會現象,都被工具化地處理瞭,成為簡單地服務於作者預設的某個論點的背景闆,缺乏真正的曆史厚重感和復雜性。更令人不解的是,作者對人性的刻畫也停留在非常平麵化的階段,角色們仿佛隻是作者手中擺弄的木偶,用來展示他對於“善”與“惡”、“真理”與“謊言”的二元對立式思考。真正打動人心的文學作品,往往在於其對人性模糊地帶的細膩描摹,在於揭示那些看似矛盾的內在統一性。然而,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早就為自己畫好瞭是非的邊界綫,然後強行將筆下的人物塞入他預設的陣營,使得整部作品的深度和張力都大打摺扣,最終落入俗套的哲學說教之中。

评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結構簡直是一團迷霧,作者似乎刻意地在情節推進中設置瞭層層疊疊的障礙,讓讀者在字裏行間疲於奔命地搜尋一個清晰的脈絡。我讀到一半的時候,幾乎要放棄瞭,因為那些突兀的場景轉換和跳躍式的心理描寫,讓人感到非常睏惑。它更像是一部意識流的日記拼貼,而不是一部經過精心打磨的小說。人物的動機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他們的選擇似乎完全是隨意的,缺乏內在的邏輯支撐。這種寫作手法,或許在某些前衛的文學圈子裏會被奉為圭臬,但對於追求故事完整性和人物成長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摺磨。我無法建立起對任何角色的情感連接,因為我根本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做那些事情。如果說文學的魅力在於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可理解的世界,那麼這部書則恰恰相反,它將讀者推到瞭一個充滿問號的邊緣,然後任由你在那裏徘徊,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錨點。這種“看不懂”的體驗,讓我對作者的意圖産生瞭強烈的質疑——這究竟是深刻的隱喻,還是僅僅是故作高深?最終,我閤上書頁時,留下的更多是睏惑和一絲惱火,而非任何深刻的感悟。

评分

如果將這部作品看作是一次對特定文化現象的批判或反思,那麼它所使用的批判工具箱顯得過於老舊和缺乏新意。書中所展現的那些“啓濛”後的景象,在我看來,更像是對二十世紀中葉某些西方批判理論的生硬模仿和拙劣轉譯,缺乏植根於本土語境的獨特洞察力。那些所謂的“顛覆性”的觀點,在當代讀者看來,早已是耳熟能詳的二手觀點,缺乏任何令人耳目一新的衝擊力。作者似乎滿足於引用或影射一些已經被反復討論的理論框架,卻沒能在這個基礎上構建齣屬於自己的、更具生命力的思考。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尋找作者的獨到之處,試圖找齣那個“點睛之筆”,但最終發現,他所能提供的,僅僅是對既有理論的重復排列組閤。這使得整部作品散發齣一種陳舊的、學術論文式的氣息,而非文學作品應有的那種鮮活的、能與時代對話的生命力。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進行批判”的過時指南,而不是一次成功的自我探索或對現實的深刻介入。

评分

应该不错,先收藏着,有机会再看啊啊

评分

很好,货真价实,送货速度快。

评分

很喜欢的书,很经典~~~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重新思考。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重新思考。

评分

现时代和启蒙运动、后现代等问题的著作。

评分

书挺好的,送货也快。先存着。

评分

书挺好的,送货也快。先存着。

评分

写得有深度,值得喜欢思考的人看看。其实启蒙精神对西方一直影响到现在,西方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受到启蒙成果的滋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