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想要的懷孕書》是日本分娩領域記者、高齡生育親曆者河閤蘭女士曆時三年的經典之作,試圖幫助30歲以上的準媽媽們解決從不孕治療、産檢到高齡分娩、育兒的各種煩惱。無論是備孕——“如何增加懷孕力”;産檢、分娩——“如何應對各種高風險”;育兒——“睏境和誤區”等,作者都結閤專業醫生和助産師的看法,並轉述瞭多位過來人的真實心聲,給讀者以真誠的介紹和建議,是一本以專業精神為指導,又飽含溫暖、慈悲的大齡媽媽孕産指導書。
河閤蘭, 1959年齣身於日本東京,曾從事攝影師工作,1986年起開始創作。東京醫科牙科大學、聖路加看護大學研究生院、茨城縣立醫療大學、日本紅十字助産師學校的外聘講師。積極舉辦演講活動,翻譯過多本著作。著有《未孕——無法決定是否“生”》(NHK齣版)、《助産師與分娩》(岩波書店)、《安全的分娩、安心的分娩》(岩波書店)等。
第1章 孕育生命的年齡上限
女性的平均初産年齡為30.1歲
將軍後宮奉行“30歲以上女性不侍寢”的原則
曾經的“高”字圖章已成為曆史
“閉經前10年”是*後的懷孕機會
體外受精也無法阻止卵子老化
日本體外人工受精的受孕率在50個**中位列45
每天可以製造1億個精子的男性與齣生後不再産生新卵子的女性
700萬個卵子在青春期時已銳減至20萬個
*終沒能入選的卵子
高齡女性的卵巢如同陳舊的橘子盒
如果卵子不再發育,激素將會失控
卵子老化與孩子的**與否沒有關係
35歲以上女性的自然孕育力隻有“20多歲女性的一半”
35歲以後結婚的女性,有3成“沒孩子”
成功實現高齡分娩的眾多明治女性
“孕婦很年輕”是昭和時代的特殊現象
多産時代的子宮,血液循環好
不趁年輕孕育生命的理由
49歲自然分娩的實例 白樺八青(分彆在27歲、29歲、49歲分娩)
剋服乳腺癌後成功懷孕的實例 渡部麻由(分彆於36歲、47歲分娩)
第2章 備 孕
35歲以上高齡女性的懷孕方法
“精液變稀”是謊言
在醫生指導下的時機法
比體外人工受精負擔少的人工授精
每36人中有1人通過體外人工受精技術降臨人世
體外人工受精的費用是1次30萬~80萬日元
用凍結的受精卵孕育弟弟或妹妹
什麼時候去婦産科就診為好
醫院和治療方法的選擇
未做任何檢查就**體外人工受精的“名醫”
體外人工受精兒的追蹤調查
運用時機法讓3成40多歲女性成功懷孕的醫院
“自然周期”與“低刺激法”的陷阱
為瞭不浪費寶貴的時間
有可能難以懷孕的情況
切勿在大腦中裝滿數字
懷孕力檢查
“卵子庫存量檢查”的精神打擊
擅長不孕治療的夫婦們
高齡分娩纔是抗老化的*佳措施?
“神秘流産”的悲哀
36歲的激素數值接近46歲的實例 匿名(36歲,懷孕中)
花費500萬日元治療不孕癥的實例 門脅昌子(分彆於39歲、44歲分娩)
因工作調動而耽誤懷孕的實例 匿名(分彆於39歲、43歲分娩)
第3章 高齡分娩
因年齡增長引發的染色體異常是先天異常的
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的高齡分娩
正確把握“個人麵臨的風險”
健康經産婦的分娩與年輕女性幾乎相同
流産和染色體異常與年齡同步增長
懷孕是“老化的模擬訓練”
高血壓患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乳腺癌患者的高齡分娩
“齣生前診斷”*前綫
存在流産危險的羊水檢查
被遺棄在新生兒集中治療室的寶寶
“並沒有那麼痛苦”
大傢都怎麼做?怎麼想?
被海嘯衝走的患有13-三體綜閤徵的孩子及其母親
不接受齣生前診斷的高齡孕婦沒有責任?
用自己的意誌決定,而非迫於社會以及祖父母的壓力
什麼是遺傳谘詢
胎兒檢查的未來
選擇適閤高齡孕婦的産科醫院
“高齡孕婦的就診時間長”
熱情飽滿的40多歲産婦可以順産?
沒有自信是難産的原因之一
陣痛與登山類似
即使不是理想的分娩方式,也不要自責
高齡分娩者以努力者居多
助産院的産後護理
生下唐氏兒的實例 匿名(42歲分娩)
第4章 高齡母親的育兒
高齡初産母親容易患上産後抑鬱癥
育兒無法依靠老傢的父母
産後的激素平衡與母乳喂養
追求**的高齡分娩母親
被誤認為是孩子的奶奶
未達到平均值的父母容易被孤立
職業女性容易陷入的誤區
放棄晚年夢想的丈夫們
想再生一個寶寶
養育獨生子的艱辛
高齡産婦孕育的孩子通常發育良好、身體健康
高齡分娩也有優點
“卵子的老化”是來自身體的反駁
想要二寶的實例 匿名(41歲分娩)
視工作不是**的一代人 匿名(分彆於38歲、41歲分娩)
後 記
我非常贊賞作者在全書中貫穿的“循證為本”但又“人性化優先”的寫作態度。每一次提到重要的産檢項目,比如唐氏篩查或者無創DNA檢測,作者都會清晰地列齣其統計學意義、準確率,以及各種選擇背後的倫理考量。但有趣的是,它從不強迫讀者必須選擇最高風險規避的那條路。比如在討論産前診斷時,它用瞭一種非常冷靜的口吻說:“信息賦予你選擇的權利,但最終的決定,請留給你內心的平靜。”這種尊重個體選擇的態度,在充斥著焦慮和“標準答案”的育兒信息市場中,顯得尤為珍貴。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是被“教育”瞭,而是被“賦能”瞭——獲得瞭做齣更適閤自己傢庭決策的工具和信心。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在提供知識和提供心理支撐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那種柔和的米白色調配上一點點溫馨的橘粉色字體,一下子就給人一種平靜而充滿希望的感覺。我當時在書店裏隨手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目錄結構,非常清晰,不像有些育兒書籍動輒上百個章節讓人望而生畏。它似乎更側重於一個時間軸的梳理,從“準備期”到“孕育中”再到“産後初調適”,邏輯性很強。更讓我欣賞的是,它沒有一味地強調“完美孕婦”的標準,而是用瞭大量的篇幅去討論心態建設。有一段話我印象特彆深,大緻是說,三十歲後的身體變化需要被尊重,而不是被焦慮填滿。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像是鄰傢長輩在跟你溫柔地聊天,分享經驗,而不是冷冰冰的醫學知識堆砌。我特彆喜歡它對“自我關懷”這一部分的著墨,提到瞭很多實用的放鬆技巧,比如不同階段的冥想練習和輕量級瑜伽推薦,這些都是我之前在其他書籍裏很少看到的,很多書隻顧著說“要補什麼”,卻忘瞭提醒我們“要如何慢下來”。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實用、貼心、不販賣焦慮”,非常適閤那種希望係統性、心理上做好萬全準備的準媽媽們。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對“三十歲後”這個時間節點的特殊關注。它並沒有簡單地將三十歲後的懷孕視作“高齡産婦”,然後一堆風險警報。相反,它將這個年齡段的經驗、經濟基礎、心智成熟度視為一種獨特的優勢資源。書中有一部分討論瞭“目標設定”,鼓勵讀者思考,因為時間成本和精力投入相對更高,所以更需要明確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産體驗和育兒方式。它對比瞭不同分娩方式(自然、無痛、剖腹産)的優劣時,不是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結閤瞭三十歲左右女性的恢復能力和生活節奏來進行分析。比如,它分析瞭無痛分娩如何能讓産後初期的體力恢復更有保障,從而更快地迴歸到正常的生活節奏中,這種“效率導嚮”的分析視角,非常符閤職場人士的思維習慣。
评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伴侶角色”和“傢庭支持”這部分的內容時,顯得尤為深刻和前瞻。現在很多育兒書都把焦點放在瞭媽媽的身上,仿佛懷孕生子是女性一個人的戰鬥。然而,這本書花瞭足足三個章節來探討如何有效地與伴侶進行溝通,如何讓另一半真正參與到孕期的決策過程中來。它甚至提供瞭一些“溝通腳本”,比如當一方因為疲憊而産生負麵情緒時,該如何用不指責的方式嚮伴侶錶達需求。這種對“關係維護”的重視,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野已經超越瞭單純的生理指導範疇,它關注的是一個“新傢庭係統”的建立。此外,它還非常細緻地列舉瞭在不同孕期,傢人(尤其是祖輩)的“好心建議”可能帶來的潛在睏擾,並提供瞭溫和而堅定的“拒絕”策略,這對於很多有原生傢庭壓力的新手父母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去學術化”。我之前看過一些醫生寫的孕期指南,專業術語多到我需要一邊看一邊查字典,讀完一遍下來身心俱疲。但這本書完全不一樣,它仿佛是用最日常、最接地氣的語言,把復雜的生理變化和産檢項目都掰開瞭揉碎瞭講清楚。比如,它解釋胎心監護原理的時候,沒有直接拋齣那些復雜的麯綫圖,而是用瞭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把寶寶的心跳比作是“海上漂浮的小船發齣的信號燈”,這樣一來,即使是第一次接觸這些概念的人也能立刻明白其中的含義。而且,作者的幽默感掌握得恰到好處,在講到孕期體重管理這個敏感話題時,它並沒有采取說教的態度,而是用瞭一種自嘲式的幽默來引導讀者正視這個問題,讓我感覺讀起來非常放鬆,壓力頓減。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科學育兒”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而是能走進韆傢萬戶的實用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