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製度史、社會史、文化史的視角,以懺法、素食、慈善、講經、放生、菩薩信仰、名山信仰等為中心,探討中國佛教徒的信仰錶達方式及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揭示佛教信仰與中國文化的互動影響,彰顯印度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過程,梳理與呈現佛教信仰中國化的曆程。
##看了一部分 铺的面太大
评分##作为背景参考,还可。
评分##序论提醒读者跳出佛教思想史的传统叙述,多关注社会史、文化史角度,话是不错,但正文内容主要以忏仪忏法为主,其他如慈善、习俗、互动等有些简略了。 P2同一段里将Spiro译为史拜罗、斯皮罗,没有统一;定义俗讲时,P194“专为世俗在家信徒讲经”,P207“是通俗化的讲经”,前后矛盾了;P233称“中国民俗在二月十五日有寒食节”,有点疑惑,最好再展开论述。(看的16版,不知21版有无增订)
评分##几篇教材的拼凑。这厮还在博睿买了个英文版,经典笑话了。人品差修为会高吗?搞关系学问会好吗?
评分##薦讀,可以了解佛教中國化轉變的肌理,特別是人間佛教在義理上的築建。
评分 评分##忏法的源流、变迁、考据讲得非常系统,其他部分相对简略。包括忏法与各历史时期民间的信仰心理变化之关系,似乎着墨不多。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书名有些太过宏大了,更聚焦于事似乎好些。
评分##因爲寫論文的緣故看了〈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 〉,作者很擅長把複雜的問題寫得簡單。與其説佛教受部分道教高士影響素食,不如說在視肉食為美的風俗中,不吃肉是一種標榜禁欲美德的行爲。對這一複雜文化脈絡的梳理,遠不如康樂〈潔淨、身分與素食〉與〈素食與中國佛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