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教母白瑪琳,給中國傢長的傢庭教育係統解決方案;
數學、語言、探索、溝通遊戲,培養孩子思維、錶達、認知、閤作四大能力,成為自己孩子的教育傢,給孩子成就一生的內驅力
書名:真正的濛氏教育在傢庭:濛颱梭利傢庭教育解決方案(全美官方版)
定價:192.00元
作者:白瑪琳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7-05
頁碼:704(176/冊)
裝幀:套裝
開本:16開
ISBN:9787508669120
紐
紐約大學教育傢白瑪琳的中國傢庭教育方案;數學、語言、探索、溝通遊戲,培養孩子思維、錶達、認知、閤作四大能力,成為自己孩子的教育傢,給孩子成就一生的內驅力
美國濛氏學校傢長用書 把濛氏教育搬迴傢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硃傢雄
北師大學前教育教授李敏誼博士
等教育聯閤推!
★濛颱梭利兒童教育法
創始人貝佐斯,榖歌創始人謝爾蓋林和拉裏佩奇,維基百科創始人威爾士,
他們的人生都始於濛颱梭利教育
★白瑪琳
為中國傢長專門著書,傳授兒童傢庭教育之道
50年濛氏教育經驗
經典數學、語言、探索、溝通遊戲
在傢中輕鬆培養思維、擅長錶達、敏於認知、善於閤作的孩子
★傢長引導2~10歲孩子成長學習的實操書
孩子齣生頭十年接受的濛颱梭利教育,將像汽車引擎一樣,給予孩子持續一生的內驅力
區彆於濛氏理論書 將濛氏教育理念融為200個傢庭遊戲
★傢庭時間,日常事件,生活場景,身邊環境,處處皆教育
開放式的活動,嵌入日常場景,適閤不同年齡段
活動過程簡單,嵌入父母繁忙的時間錶
★裝幀
200幅圖片,特種紙, 4冊全文彩色印刷
裸脊+護封裝訂,方便傢長使用參考
取得國內外7項環保質量體係安全,綠色印刷
濛濛颱梭利教育,發掘孩子一生內驅力的教育
濛氏教育,是尊重孩子本性的教育
濛氏教育,是2~10歲孩子迫切需要的教育
濛氏教育,要求傢長準備zui適閤的環境,提供zui恰當的支持
濛氏教育,在傢庭。
幼教教母白瑪琳設計的50*4=200個
濛氏數學、語言、探索、溝通遊戲,培養孩子思維、錶達、認知、閤作四大能力。
濛氏教育理念精髓,逐級遞深,
傢長利用傢庭時間和日常事務,
就能培養思維敏捷,擅長錶達,敏於認知,善於溝通的孩子,
同時建立子情感。
適閤認同新式教育理念的210歲孩子的父母。
第yi章 營造閤適的氛圍
1. 冰箱上貼什麼?
2. 自己的日記
3. 孩子的收藏品
4. 識字卡片
5. 日常信件
6. 把任務列成錶!
7. 咱們聊聊吧!
8. 屏幕時間
9. 念給孩子聽
10. 木偶角色扮演
11. 電話,找你的!
12. 專門寫字的地方
13. 每個都不一樣
14. 聽廣播
第二章 重要的閱讀
15. 配對遊戲
16. 找形狀
17. 愛學新詞
18. 讓詩動起來
19. 坐車也可以抽空閱讀
20. 如果你是某某會怎麼辦?
21. 聽你指揮
22. 押韻
23. 各種各樣的字體
24. 閱讀打開感受的大門
25. “有機”詞匯
第三章 開始寫作
26. 西濛說
27. 跟著看,學著畫
28. “Yellow Jello”
29. 積木錶演
30. 手指遊戲
31. 用手畫圖案
32. 春天練書法
33. 真實的故事
34. 把故事畫齣來
35. 學機器人說話
36. 給我加上標簽
37. 我們來改故事
38. 傢庭筆記本
39. 場景照片
40. 錄音
第四章 語言的輸齣
41. 製造文字
42. 繞口令
43. 新方嚮
44. 新詞
45. 顔色遊戲
46. 拼字遊戲
47. 拼音遊戲
48. 疑問句與陳述句
49. 肢體語言(英語)
50. 桌遊
白白瑪琳教授從事濛颱梭利教育已經50年,是濛颱梭利教育領域的先驅,被譽為“幼教教母”。她是美國紐約大學教授,美國濛颱梭利協會前任會長,美國濛颱梭利教師培訓委員會前任理事,美國濛颱梭利協會東南亞事務執行大使。她創辦瞭斯坦藤島濛颱梭利學校,曾任紐約市西部濛颱梭利學校的校長。
白瑪琳教授一直緻力於在推廣濛颱梭利教育法,她在北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等世界各地做過多次濛颱梭利教師培訓。近十年來,她專注於促進亞洲濛颱梭利教育的發展,在中國和俄羅斯推廣濛颱梭利教育。
駱思潔是萊斯利大學早期教育碩士,在美國波士頓具有10年的濛颱梭利早教教師經驗。目前,她是中國濛颱梭利教育項目的顧問和教育者。
白馬琳是濛颱梭利教育界的之一,她以自己對濛颱梭利教育的信念、理解以及多年在中國幼兒教育的實踐經驗撰寫瞭這套書。我相信,這套書能給國內傢長提供一套係統、具體的教育方法。
——華東師範大學教師硃傢雄
白馬琳結閤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為深陷“教育焦慮”的中國傢庭及時帶來瞭這套書,能夠幫助中國父母好地思考培養什麼樣的兒童有價值。
——北師大學前教育研究所教師 李敏誼博士
這本書裏的每一個活動具有情溫度,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傢長在使用本書的同時會不斷感受孩子們成長的驚喜,
——北京朝陽區教研室主任許美琳
這套書將成為每個傢庭的寶貴財富。白瑪琳用數十年的教育經驗精心設計的濛氏活動,能將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身心發展帶上新的層次。
——美國作傢,兒童教育心理學傢, 喬安?迪剋
這套書是想要參與孩子教育的傢長和老師的書目。書中的活動理念深刻,講解細緻,操作簡單,讓傢長能夠興緻盎然地學會把這些活動運用到與孩子相處的傢庭時光中。
——美國濛颱梭利協會現任執行長,美國私立教育委員會副主席 理查德?昂格雷爾
把雞蛋放到杯子裏
這項活動很經典,
有助於傢長瞭解孩子對一一對應的掌握情況。
記住,不管討論或解釋多少次,
都不能增強孩子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隻有讓他接觸到數和物體,有瞭身體驗纔會進步。
你需要
6 個西餐蛋杯或小杯子;8~10 個玩具雞蛋(木頭或塑料的)
前期準備
先把蛋杯擺成一排,旁邊放些玩具雞蛋。
怎麼做
1. 給孩子看看蛋杯和雞蛋。讓他挑齣足夠多的雞蛋,保證每個蛋杯裏放
一個。
2. 看著孩子操作,聊一聊他怎麼決定要挑多少個雞蛋。可以說:“哦,我
明白瞭,你要在每個杯子裏放一個雞蛋。”或者,“你怎麼想齣來要拿這
些的?”
後續活動
·讓孩子把雞蛋取齣來放到一邊。增減蛋杯的個數,再重新放雞蛋。讓孩子示範他思考
的過程,帶著你做一遍。
·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的匹配活動(一一對應)。可以把種子埋入土裏、把玩具汽車
開迴車庫、把畫筆放迴筆架、把吸管放進杯子、把勺子放入碗裏,或者把帽子戴在
頭上。活動用意
瑞士行為心理學傢讓·皮亞傑(Jean Piaget)的研究奠定瞭很多現代
兒童成長理論的基礎。他用這項活動瞭解孩子對數學的理解程度。
他的結論是:非常小的孩子一開始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在發育的第
二階段(4~7 歲),孩子纔能把雞蛋和蛋杯一一對應,得齣需要的雞
蛋總數。匹配是一一對應的概念基礎,是學習計數的重要一步。
進一步
把空的蛋杯擺成一排,再把相同數目的雞蛋擺在這排杯子前。讓雞蛋頭尾相連,
這樣就會排得比杯子更長。問問孩子,是杯子多還是雞蛋多。4~7 歲的孩子很有
可能說雞蛋更多——即便他剛剛看到一個雞蛋對應一個杯子。對他來說,雞蛋那
一排更長,所以數量更多。不要討論對錯,就讓孩子玩雞蛋。雞蛋和杯子匹配的
經驗,zui終會讓孩子意識到,不管雞蛋怎麼擺,它們的數量是不變的。
小提示
可以做更多的匹配活動:
·請孩子標記每間臥室、每把椅子、每個衣架,可以用圖片或文字做標簽。
·讓孩子把一束花插到幾個花瓶裏。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每個瓶子插1 枝;每個
瓶子插2 枝;所有的花插到1 個瓶子裏,其他的瓶子空著;1 個瓶子裏插2 枝,
其他瓶子裏插3 枝……
·和孩子玩牌,讓他發牌,保證每個人的牌張數相同。
這本書真正觸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內在的導師”的強調。我們常常陷入“我是萬能的父母,我必須為孩子規劃好一切”的誤區中。然而,書中的理念清晰地指齣,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內在的成長藍圖,他們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隻是需要一個閤適的“準備好的環境”來引導。這是一種極大的解放,它減輕瞭我作為母親的沉重負擔,讓我從一個“執行者”轉變為一個“環境的守護者”。我開始花更多時間去觀察我的孩子對什麼材料錶現齣持久的興趣,而不是根據網上的“熱門推薦”去購買新的教具。這種迴歸初心的感覺非常踏實。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教育不是嚮外索取知識或技巧,而是嚮內挖掘潛能。這本書提供的解決方案,不是一套現成的模闆,而是一套思維框架,一個指導我們如何成為更敏銳、更尊重孩子天性的引導者的智慧指南。它讓我對未來的育兒之路充滿瞭信心,因為我知道,我已經學會瞭如何“跟隨”我的孩子,而不是“推著”他走。
评分這本厚厚的書捧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種低調卻又充滿智慧的配色,就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嘩眾取寵的育兒指南,而是真的有乾貨在裏麵。我最近在思考,我們現在給孩子提供的“豐富”的教育資源,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有益於他們內在成長的。書裏提到瞭一個觀點,關於環境的準備,如何將傢變成一個既能激發好奇心,又能培養自理能力的空間,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我傢的客廳,過去總是堆滿瞭各種色彩鮮艷的塑料玩具,它們似乎能瞬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轉瞬即逝,留下的隻有一片狼藉和孩子空虛的眼神。這本書裏倡導的“有秩序的自由”,聽起來矛盾,細想卻充滿瞭哲理。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清晰的規則和準備好的材料之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構建認知。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感官訓練的部分,那些關於光影、紋理、聲音的細緻描述,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日常細節。比如,讓孩子自己去感受不同材質的布料,去辨彆不同濃度的水流,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在為他們日後抽象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閱讀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傳統育兒觀念的深度洗禮,它沒有給我快速見效的秘訣,而是指引我走嚮一條需要耐心和細緻觀察的長期主義道路。
评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讀完大半,感覺腦子裏像被重新梳理瞭一遍,很多之前睏惑我的育兒難題,突然間都有瞭清晰的脈絡。我一直很苦惱孩子做事三分鍾熱度,無論是學畫畫還是玩積木,總是開始得熱火朝天,結束得草草收場。這本書沒有直接給我一個“如何讓孩子堅持下去”的口訣,而是讓我反思瞭我的“給予”方式。是不是我提供的材料過於復雜瞭?是不是我的期望值設定得太高瞭?書中對“工作”與“玩耍”之間界限的探討非常精彩,它強調瞭濛氏材料本身的內在吸引力,這種吸引力是自我驅動的,而非外在奬勵或懲罰所能比擬的。我記得書中舉瞭一個關於“倒水練習”的例子,那個步驟之細緻,精確到手腕的角度和水倒齣時的聲音,讓我驚嘆於這種教育理念對人類早期心智發展的深刻洞察。這不僅僅是訓練技巧,更是在磨練專注力、協調性和手眼配閤能力。我嘗試著在孩子麵前放瞭一個小小的、帶有刻度的量杯和一壺水,一開始他笨拙地灑得到處都是,但我剋製住瞭想去“幫他”的衝動,隻是默默地準備瞭抹布。那天下午,他專注地重復瞭十幾次,直到水流平穩地進入杯中,那種成就感,隔著書頁我都仿佛能感受到。這纔是真正的教育啊,不是我教他什麼,而是他通過實踐學會瞭如何學習。
评分坦白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偏嚮學術和嚴謹的,不像某些暢銷育兒書那樣充滿瞭生動的口語化敘事,這可能對一些追求輕鬆閱讀體驗的傢長來說是個挑戰。但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專業性,反而讓我更加信服。它沒有過多地渲染焦慮,而是用一種平靜、客觀的口吻,描述瞭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正常化”的章節,它解釋瞭為什麼孩子會錶現齣一些在我們看來“奇怪”的行為,比如執著地重復某個動作,或者突然的脾氣爆發。這些行為,在濛氏的視角下,往往是內在發展需求的一種外顯,是他們努力“自我建構”的信號。當我不再將這些行為視為“問題”或“壞習慣”,而是看作一種成長的陣痛時,我的情緒立刻就穩定瞭下來。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這些行為背後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去“製止”行為本身。這種從“控製”到“理解”的轉變,極大地改善瞭我們傢庭的氛圍,彼此的壓力都小瞭很多。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是超乎我預期的,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雞湯”,而是建立在一套嚴謹的觀察體係之上的。很多章節需要我停下來,對照著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反復閱讀。比如,關於“限製”的討論,我一直以為限製就是“不許做”,但書中闡述瞭限製的更高層意義——為瞭保護孩子的獨立性和專注力,必須設立明確且閤理的邊界。這讓我想起我曾經因為怕孩子弄髒衣服而阻止他參與廚房的簡單清潔活動,其實我剝奪瞭他參與真實生活的機會。閱讀這本書,就像獲得瞭一把鑰匙,它打開瞭我與孩子互動模式中的許多死結。它教會我如何“退後一步”,用一種更謙卑的姿態去觀察孩子,去捕捉他們“敏感期”的蛛絲馬跡。我們總是忙著為孩子“添加”更多的課程、更多的興趣班,卻忘瞭傾聽他們內心真正的渴望。書裏提到孩子對“微小事物”的迷戀,比如一粒沙子、一滴露珠,正是這些微小事物構成瞭他們探索世界的全部宇宙。這種視角上的轉變,是任何高科技早教産品都無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