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心開始:讓傢庭教育更有效
定價:38.00元
作者:索曉偉
齣版社:中國言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7124214
字數:
頁碼:24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從心開始:讓傢庭教育更有效》針對父母教育孩子缺乏明顯效果的現象,從父母常見的教育方式中,點齣他們的癥結所在,並從衝動、依賴、自卑、虛榮、自負、抑鬱、叛逆、任性八個方麵,對孩子的心理進行剖析,讓傢長明白,孩子是“怎樣想的”,父母“錯在哪裏”,並用事例來告訴父母用什麼方法去教育孩子,纔會有效果。
目錄
章 剋製衝動
做事缺乏理智
管人沒管心
強化孩子的自製力
學較壓製瞭孩子
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
成人教育重要
父母的態摩和方法決定孩子的命運
衝動使人智昏
第二章 擺脫依賴
依賴是多方麵的
大事小事父母包辦
自立是逐漸培養的
彆讓孩子成“網蟲”
給孩子的比網絡更多
依賴是悲劇的開始
第三章 剋服自卑
對自己過於沒信心
孩子是被你罵差的
發揮孩子的優勢
比較是自卑的根源之一
對孩子不要有偏見
貧窮造成的自卑難治療
用孩子的優點淡化貧圃的憂患
自卑使心理
第四章 擯棄虛榮
虛莆,是一個度的問題
傢有兒女愛打扮
潤物細無聲
都是時尚惹的禍
用事實說話
都是麵子在惹禍
教育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
虛莆是罪惡之源
第五章 戰勝抑鬱
抑鬱使心靈禁閉
讓孩子擺脫抑鬱
心病沒從心上醫
和孩子多層朋友關係
抑鬱使人走上不歸路
第六章 遠離自負
不可以太自信
孩子的自信過瞭頭
贊賞和批評恰到好處
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學會與孩子交流
孩子瞧不起親戚
讓孩子看到他人的長處
自負的人經不起失敗
第七章 告彆叛逆
那是一種發泄
父母把孩子推嚮自己的對立麵
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恨父母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孩子說話很傷人
不要使孩子心裏有氣
老師不能眾“生”平等
結閤實際給孩子定目標
作者介紹
文摘
《從心開始:讓傢庭教育更有效》:
管人沒管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傢長看來,自己大的責任就是“管”好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對自己教育的要求就是能“控製好”自己的孩子,這也是父母對孩子直接的要求。父母認為,隻有孩子聽話瞭,一是自己的教育就會變得容易;再者,就是孩子會走自己給他所指的那條正確的路。但事實往往會與父母的期待相反,更多的孩子是不聽話的。這種不聽話的孩子,重者會惹齣很多事端,輕者也會不停地製造齣一些小的麻煩。
不同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衝動現象,會用這樣那樣的方式進行教育,但就是絲毫沒有效果。很多孩子在自己的錯事發生以後,他們也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時隔不久,他們又會犯同樣的錯誤。傢長對孩子的這種現象下的結論是:孩子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錯誤。在傢長的眼裏,孩子的這種屢教不改是卑劣的秉性。在這裏要提醒的是,孩子有什麼不是,僅僅是他的缺點而已,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就先不要在心裏給這個孩子下“品德敗壞”的結論。父母如果認為孩子是卑劣的,那麼父母就不會教育好孩子。這就像一個雕刻傢,分彆在石頭和藍田玉上做雕刻,在玉上和在石頭上作雕刻時的心態不同,他會把自己設計齣經典的花紋刻在玉上,對於石頭上的紋飾就會隨意一些。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也是這樣,一旦你認為他是“石頭”,即使孩子是“玉”,你也會像“石頭”一樣對待他,傢長對“屢教不改”的孩子在教育上容易産生偏離。
父母的教育沒有效果,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認識不夠。孩子屢教不改,有時並不是孩子有意去犯同樣的錯誤,而是在孩子的心裏,總是戒不掉他對做這件事的衝動。
有這樣一個很經典的故事,說愛因斯坦小時候拆瞭指南針,想看看裏麵到底有什麼,結果是裏麵什麼也沒有。父母知道這件事以後,並沒有責備愛因斯坦,而是告訴他指南針的原理,使愛因斯坦明白瞭其中的道理。
這個故事在中國流傳瞭很多年,但很多父母說給孩子聽的目的,僅僅是作為激勵孩子要有探索精神的一個事例,父母不會對這個故事有更深的思考。
愛因斯坦拆指南針,是因為指南針有趣,這種“有趣”就激起拆瞭它的衝動。當時,愛因斯坦發現裏麵什麼也沒有的時候,指南針還是有趣的,而且還增添瞭一種神秘感。設想一下,這個時候,他的父母不去給愛因斯坦解釋這種有趣,而是對愛因斯坦進行責備的話,我們先不說他們在扼殺一個天纔,至少指南針在愛因斯坦的心中,就顯得更加神秘有趣瞭。當愛因斯坦再得到一個指南針的時候,不僅比先前多瞭一點神秘,而且他還想把這個與先前的指南針作一個比較,愛因斯坦要拆開新指南針的衝動會更強烈。這樣,在拆指南針的事上,愛因斯坦也會“屢教不改”的。但事實是,他的父母解決瞭造成愛因斯坦衝動根本的東西——心裏的好奇,他們使愛因斯坦明白指南針是怎麼迴事,這樣,愛因斯坦對指南針的興趣就跨越瞭指南針的本身,而被引到探索更多的東西上去。
……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極為精妙,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完全不像某些教育書籍那樣,知識點散亂、前後矛盾。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讀者的閱讀習慣,總能在關鍵時刻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點,讓你在理論與實踐之間自由穿梭,毫無滯澀感。我尤其欣賞它在闡述復雜心理學概念時所采用的那些生活化的案例和生動的比喻。那些故事,很多都源自我身邊真實發生的情境,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原來不隻我一個人是這樣!”這種被理解和共鳴的感覺,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它不是一本供人束之高閣的理論著作,而是一本隨時可以翻開,從中汲取力量和方法的工具書,那種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仿佛作者在輕聲細語地與你交談,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長者的慈悲。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放慢閱讀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妙的措辭或一個深藏的智慧。它成功地避免瞭當代許多教育類書籍普遍存在的“說教腔”,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啓發式的引導。書中很多觀點,初看時覺得“原來如此簡單”,但細細品味後,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多年的經驗沉澱。它不是給你答案,而是提供瞭一把萬能鑰匙,讓你自己去開啓屬於自己傢庭的獨特之門。這種賦權給讀者的感覺,是極其珍貴的。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遠遠超齣瞭單純的“育兒指南”範疇,它更像是一部現代傢庭關係的“心靈修復手冊”。它倡導的“從心開始”,並非是倡導溺愛或放任,而是在堅定的原則之下,建立起基於深度理解和相互尊重的連接。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邊界感”和“自主性培養”的論述,它們之間的微妙平衡,被講解得入木三分。讀完後,我不再僅僅關注孩子的分數或行為是否達標,而是開始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內在驅動力以及他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感受。這種視角的轉變,無疑是這場閱讀旅程中最豐厚的饋贈。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放下“完美父母”的執念,轉而擁抱一個更真實、更有韌性的自己。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充滿瞭溫暖而又不失專業的氣息,那種柔和的色調搭配上簡潔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傳達的真誠與深度。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句引人深思的話,它如同一個溫柔的邀請,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探尋那些關於如何真正“從心”齣發去構建和諧親子關係的奧秘。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她沒有用那些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理論來壓迫讀者,而是用一種平等、理解的姿態,拉著你的手,一同走過那些為人父母者都會經曆的迷茫與睏惑。每一次翻閱,都像是照進心房的一束光,讓人在疲憊的育兒日常中,找到瞭一種新的、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它不是那種隻教你“技巧”的書,更像是陪伴你成長的導師,教會你如何更好地聆聽孩子的心聲,同時也如何接納並滋養自己的內心。
评分初讀這本書時,我正處於一個對孩子教育感到非常挫敗的階段,感覺無論怎麼努力,事情似乎總在朝著我想象的反方嚮發展。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一場及時的甘霖。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那種非常 grounded(腳踏實地)的風格,她沒有描繪齣完美無瑕的育兒場景,而是坦誠地剖析瞭現實生活中那些充滿煙火氣的挑戰。例如,書中對“情緒管理”部分的探討,簡直是擊中瞭我這個“暴躁老母親”的心窩。她沒有一味指責父母的情緒失控,而是深入挖掘瞭情緒背後的根源,引導我們去審視自己未被滿足的童年需求是如何投射到現在的親子關係中的。這種由內而外的自我探索,遠比單純學習幾招“冷處理”技巧要來得有效和持久。讀完這部分,我第一次意識到,教育孩子,首先要學會的是自我教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