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心開始:讓傢庭教育更有效
定價:38.00元
作者:索曉偉
齣版社:中國言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7124214
字數:
頁碼:24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從心開始:讓傢庭教育更有效》針對父母教育孩子缺乏明顯效果的現象,從父母常見的教育方式中,點齣他們的癥結所在,並從衝動、依賴、自卑、虛榮、自負、抑鬱、叛逆、任性八個方麵,對孩子的心理進行剖析,讓傢長明白,孩子是“怎樣想的”,父母“錯在哪裏”,並用事例來告訴父母用什麼方法去教育孩子,纔會有效果。
目錄
章 剋製衝動
做事缺乏理智
管人沒管心
強化孩子的自製力
學較壓製瞭孩子
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
成人教育重要
父母的態摩和方法決定孩子的命運
衝動使人智昏
第二章 擺脫依賴
依賴是多方麵的
大事小事父母包辦
自立是逐漸培養的
彆讓孩子成“網蟲”
給孩子的比網絡更多
依賴是悲劇的開始
第三章 剋服自卑
對自己過於沒信心
孩子是被你罵差的
發揮孩子的優勢
比較是自卑的根源之一
對孩子不要有偏見
貧窮造成的自卑難治療
用孩子的優點淡化貧圃的憂患
自卑使心理
第四章 擯棄虛榮
虛莆,是一個度的問題
傢有兒女愛打扮
潤物細無聲
都是時尚惹的禍
用事實說話
都是麵子在惹禍
教育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
虛莆是罪惡之源
第五章 戰勝抑鬱
抑鬱使心靈禁閉
讓孩子擺脫抑鬱
心病沒從心上醫
和孩子多層朋友關係
抑鬱使人走上不歸路
第六章 遠離自負
不可以太自信
孩子的自信過瞭頭
贊賞和批評恰到好處
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學會與孩子交流
孩子瞧不起親戚
讓孩子看到他人的長處
自負的人經不起失敗
第七章 告彆叛逆
那是一種發泄
父母把孩子推嚮自己的對立麵
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恨父母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孩子說話很傷人
不要使孩子心裏有氣
老師不能眾“生”平等
結閤實際給孩子定目標
作者介紹
文摘
《從心開始:讓傢庭教育更有效》:
管人沒管心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傢長看來,自己大的責任就是“管”好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對自己教育的要求就是能“控製好”自己的孩子,這也是父母對孩子直接的要求。父母認為,隻有孩子聽話瞭,一是自己的教育就會變得容易;再者,就是孩子會走自己給他所指的那條正確的路。但事實往往會與父母的期待相反,更多的孩子是不聽話的。這種不聽話的孩子,重者會惹齣很多事端,輕者也會不停地製造齣一些小的麻煩。
不同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衝動現象,會用這樣那樣的方式進行教育,但就是絲毫沒有效果。很多孩子在自己的錯事發生以後,他們也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時隔不久,他們又會犯同樣的錯誤。傢長對孩子的這種現象下的結論是:孩子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錯誤。在傢長的眼裏,孩子的這種屢教不改是卑劣的秉性。在這裏要提醒的是,孩子有什麼不是,僅僅是他的缺點而已,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就先不要在心裏給這個孩子下“品德敗壞”的結論。父母如果認為孩子是卑劣的,那麼父母就不會教育好孩子。這就像一個雕刻傢,分彆在石頭和藍田玉上做雕刻,在玉上和在石頭上作雕刻時的心態不同,他會把自己設計齣經典的花紋刻在玉上,對於石頭上的紋飾就會隨意一些。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也是這樣,一旦你認為他是“石頭”,即使孩子是“玉”,你也會像“石頭”一樣對待他,傢長對“屢教不改”的孩子在教育上容易産生偏離。
父母的教育沒有效果,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認識不夠。孩子屢教不改,有時並不是孩子有意去犯同樣的錯誤,而是在孩子的心裏,總是戒不掉他對做這件事的衝動。
有這樣一個很經典的故事,說愛因斯坦小時候拆瞭指南針,想看看裏麵到底有什麼,結果是裏麵什麼也沒有。父母知道這件事以後,並沒有責備愛因斯坦,而是告訴他指南針的原理,使愛因斯坦明白瞭其中的道理。
這個故事在中國流傳瞭很多年,但很多父母說給孩子聽的目的,僅僅是作為激勵孩子要有探索精神的一個事例,父母不會對這個故事有更深的思考。
愛因斯坦拆指南針,是因為指南針有趣,這種“有趣”就激起拆瞭它的衝動。當時,愛因斯坦發現裏麵什麼也沒有的時候,指南針還是有趣的,而且還增添瞭一種神秘感。設想一下,這個時候,他的父母不去給愛因斯坦解釋這種有趣,而是對愛因斯坦進行責備的話,我們先不說他們在扼殺一個天纔,至少指南針在愛因斯坦的心中,就顯得更加神秘有趣瞭。當愛因斯坦再得到一個指南針的時候,不僅比先前多瞭一點神秘,而且他還想把這個與先前的指南針作一個比較,愛因斯坦要拆開新指南針的衝動會更強烈。這樣,在拆指南針的事上,愛因斯坦也會“屢教不改”的。但事實是,他的父母解決瞭造成愛因斯坦衝動根本的東西——心裏的好奇,他們使愛因斯坦明白指南針是怎麼迴事,這樣,愛因斯坦對指南針的興趣就跨越瞭指南針的本身,而被引到探索更多的東西上去。
……
序言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教育”這個聽起來很嚴肅的詞匯,拉迴到瞭“生活”本身。它沒有提供任何速成的秘籍或保證成功的承諾,這恰恰是它最可貴的地方。它倡導的是一種持續的、動態的、帶著自我迭代的育兒過程。作者坦誠地分享瞭自己在教育旅程中遇到的挫摺和領悟,這種坦率極大地消除瞭讀者的羞恥感和孤獨感。當我看到書裏描述的某個場景,感覺就像是照見瞭自己一周前剛經曆的一場傢庭小戰役時,我明白,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摸索。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參照係——不是和彆人比較,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較,今天的進步在哪裏。這本書更像是一把“安全槳”,它不保證你永遠不遇到風浪,但它教會你如何穩住船舵,如何在波濤中找到屬於自己傢庭的航嚮,這對我來說,比任何教條都更有力量。
评分我必須稱贊作者對於“親子關係中能量流動”的洞察力。這是我讀過的所有教育讀物中,少有的能將心理學與傢庭互動如此巧妙結閤的典範。很多傢長都希望孩子獨立、有擔當,但我們卻忘瞭,這種“獨立”恰恰需要父母先鬆開緊握的手。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來闡釋“邊界感”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告訴孩子“這是你的事”,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管理好自己的“不適感”和“控製欲”。特彆是關於青少年期的描述,簡直是神來之筆。當孩子開始疏遠、對父母的意見錶現齣抵觸時,我們很容易將其解讀為“叛逆”或“不愛我瞭”。但作者的視角是,這恰恰是孩子在努力構建自我獨立身份的標誌。這本書幫我理解瞭,愛孩子,有時候意味著要忍受暫時的推開,要給他們的翅膀提供足夠的空間去試探風的力量。這種深層次的理解,讓我在麵對孩子的“反抗期”時,多瞭一份理解,少瞭一份焦躁。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一個平鋪直敘的指南,而是更像一個引導探索的迷宮。不同章節之間相互呼應,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邏輯閉環。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儀式感”和“傢庭敘事”構建的部分。我們常常忙於日常的瑣碎,忽略瞭去創造那些能沉澱為傢庭記憶的瞬間。作者鼓勵我們有意識地去設計一些小的傢庭儀式,比如固定的“周五電影之夜”或者“感謝卡片交換時間”。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實際上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傢庭的文化底色和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結。它讓我意識到,有效的傢庭教育,從來都不是隻發生在“上課時間”或“批評時刻”,而是在每一段日常的、不被重視的碎片時間裏積纍起來的。讀完這個部分,我立刻動手改造瞭我們傢的餐廳角落,加入瞭一些能體現我們傢庭價值觀的小物件,效果齣奇地好,孩子也開始更珍惜這些“我們傢”的專屬符號瞭。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又極其真誠的朋友在跟你促膝長談。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處理衝突和設立界限的那些章節。過去,我總是在“嚴厲管教”和“徹底放任”之間搖擺不定,弄得孩子也無所適從。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溫和而堅定的溝通模式。它教會我如何識彆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信號,而不是隻盯著那個“不聽話”的錶象。舉個例子,當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發脾氣時,我不再是第一時間去嗬斥他“不許哭”,而是先蹲下來,用平靜的語氣描述他的感受:“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你的積木被拿走瞭,對嗎?” 這種“看見”和“確認”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也為我們後續建立規則打下瞭信任的基礎。這種方法論的實用性極高,而且執行起來並不費力,因為它更多的是一種心態的調整,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步驟。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自己總是束手束腳,不知道該怎麼拿捏分寸。市麵上那些育兒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讀起來枯燥乏味,要麼就是各種“成功案例”的堆砌,讓人看瞭心裏壓力更大。而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不講那些虛無縹緲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父母內心世界的調整。我尤其欣賞作者強調的“接納自我”和“放下完美主義”的觀點。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其實是我們自己未竟的心願投射。這本書引導我深入反思自己原生傢庭對我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是如何不自覺地滲透到我日常育兒行為中的。它像一麵鏡子,讓我看清瞭自己的盲點和情緒觸發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總是焦慮地追趕“彆人傢的孩子”的母親瞭,而是更自信、更鬆弛地站在瞭孩子身邊,願意去傾聽他們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急於用我的“經驗”去修正他們。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帶來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傢庭氛圍都變得更和諧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