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做父母的17堂必修課
定價:32.00元
作者:葉劍鋒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534068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做父母你準備好瞭嗎?這是一本育兒經驗與科普知識相結閤的圖書,一本寫給初為父母和希望全麵深入瞭解育兒知識的父母的書,也是從事傢庭教育工作者的書。我們要在孩子嬰幼年時學習做父母,不要在孩子青春期時纔去求幫助,更不要在孩子成年不幸福時去懊悔。
內容提要
《做父母的17堂必修課》是作者把自修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書中涉及瞭兒童心理學、教育學和國學的知識,深入淺齣的解答瞭1-10歲孩子的教養問題。比如,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和學習動力,如何營造良好的傢庭氛圍等,重要的是,每一堂課都結閤瞭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和關鍵點,不僅讓父母們明白育兒的科學依據,還提供瞭實用的解決方案和技巧。
目錄
作者介紹
葉劍鋒,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應用心理學碩士,人社部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傢庭教育指導師專業培訓項目講師,北京市傢庭教育研究會和心途網“兒童心理資本提升”閤作講師,北京師範大學邊博士直播間傢長問題閤作谘詢。12年的心理學理論學習與研究積纍,9年的育兒及傢長講座谘詢,纍計為800多個傢庭提供服務。CETTIC和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傢庭教育指導師師資,中國教育學會傢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會員,正麵管教傢長講師。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本來對這類育兒書是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覺得市麵上太多誇大宣傳的“育兒聖經”瞭。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販賣焦慮,反而提供瞭一種非常務實的、可操作的框架。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規矩”與“自由”之間的平衡點。過去,我總是在“放任”和“嚴苛”之間搖擺不定,搞得孩子也無所適從。書中對設立界限的論述,不是一味地強調“必須服從”,而是將規則的建立過程描繪成一場雙方共同協商、互相尊重的旅程。它教會我如何清晰、堅定但又不帶指責地錶達期望,並真正讓孩子體會到規則背後的意義,而不是單純的權力壓製。我試著運用書中提到的幾種溝通技巧,比如“我信息”的錶達方式,效果立竿見影。原本容易升級的爭吵,現在更多地以理解和妥協收場。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好的教育不是控製,而是賦能,讓孩子學會在規則內探索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堪稱一絕,層次分明,邏輯清晰,仿佛是精心設計過的學習路綫圖。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問題和答案,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認知體係。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特點的細緻解讀,這讓我能夠更準確地預判孩子在特定階段可能齣現的“挑戰行為”,並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比如,在處理青春期前期孩子開始齣現的“反叛”傾嚮時,書中提供的“保持連接而非控製”的策略,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僅告訴我“該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這樣做有效”,這種知其所以然的感覺,讓我對未來的育兒之路充滿瞭信心。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找到新的對應點,感覺它就像一本可以伴隨孩子成長的工具書,隨著孩子的成長,解讀的角度和收獲也會隨之深化。
评分這本《做父母的17堂必修課》真是一劑良藥,對於像我這樣初為人父母,麵對孩子的一切都手足無措的新手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記得第一次讀完第一章的時候,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至今難以忘懷。書中對親子關係中一些微妙的心理變化描述得入木三分,讓我意識到自己過去的一些“好心辦壞事”的背後,其實是對孩子需求理解的偏差。特彆是關於“傾聽”的章節,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案例告訴我,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在聽,其實隻是在等待反駁的機會,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孩子想錶達的情緒。這不僅僅是育兒技巧的書籍,它更像是一本深度剖析人性的指南,讓你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去看待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它引導我放下那些僵硬的教育條條框框,轉而關注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學會用更溫和、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去引導和溝通。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被育兒焦慮裹挾的父母,而是有瞭一套清晰的、可持續實踐的育兒哲學,這帶來的安全感,是任何碎片化的育兒“小竅門”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坦白說,我之前讀過一些非常注重“成功學”的育兒指南,讀完後總感覺壓力山大,生怕孩子在哪個環節掉隊就會萬劫不復。但《做父母的17堂必修課》的基調是極其積極和寬容的。它反復強調“不完美是常態”,鼓勵父母接納自己的局限性,也允許孩子犯錯。這種建立在愛與接納基礎上的教育觀,極大地緩解瞭我內心的焦慮。書中關於如何培養孩子“韌性”(Resilience)的討論,對我啓發很大。它不是教我們如何替孩子掃清所有障礙,而是如何培養孩子在麵對挫摺時自我修復的能力。讀完後,我的心態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我不再把自己定位為孩子的“救火隊員”,而是成為他們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這種心態的轉變,讓我和孩子的關係變得更加輕鬆、和諧,真正體會到瞭育兒的樂趣所在。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吸引人,它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術語,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長輩在娓娓道來,親切又帶著毋庸置疑的專業度。我最受觸動的是其中關於父母“自我成長”的部分。它大膽地指齣瞭一個常常被忽視的事實:我們對孩子的許多反應,其實是我們童年未解決的情結投射。當我開始審視自己被父母對待的方式,並意識到自己如何不自覺地將那些模式復製到我的孩子身上時,那種震撼是巨大的。這本書迫使我停下來,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黑洞”,然後再去麵對孩子的問題。這種“嚮內看”的深度剖析,遠超齣瞭普通育兒書的範疇,它實際上提供瞭一套自我療愈的路徑。它讓我意識到,做一個“好父母”的前提,是先成為一個“好的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