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
定價:26元
作者:黃俊傑 著
齣版社:東北財經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8-1
ISBN:9787301105603
字數:2020000
頁碼:19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
內容提要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等因素,引發瞭本土文化式微、大學教育主體性失落等問題。黃俊傑先生認為,提升大學生本土文化素養、重建大學教育主體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深化大學通識教育。本書由此探討瞭深化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策略與方法,剖析子大學通識教育所麵臨的非製度性危機,並論及瞭大學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建設、大學校長遴選的關係,等等。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作者介紹
黃俊傑,颱灣省高雄縣人,1946年生。颱灣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颱大曆史研究所閤聘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馬裏蘭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現任颱大曆史學係教授、颱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閤聘研究員。著有《孟學思想史論》、《孟子》(1993)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目錄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經曆瞭一場思想上的“高強度訓練”。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絲毫沒有那種為瞭湊字數而空泛的敘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相對主義與普適價值之間的微妙平衡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很容易陷入“文化帝國主義”的指責,或者反過來,在追求多元化時迷失瞭對人類共同挑戰的關注。這本書巧妙地在兩者之間架起瞭一座橋梁,它強調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倫理責任感,這些是超越地域和文化的。特彆是其中關於如何設計那些能激發學生對“他者”深切理解的課程模塊時,作者給齣的案例分析非常詳實,展現齣極強的實操性。這不再是停留在紙麵上的口號,而是紮根於真實高等學府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這對於一綫教師和教育管理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指南。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和錶達方式,有一種久違的學術的“韌勁”。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或煽情的語言,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但又充滿熱情的筆觸,剖析著高等教育體係內部的結構性矛盾。我尤其關注到作者對“技術理性”在當代大學中過度擴張的反思。在全球化驅動下,效率和可量化産齣似乎成瞭衡量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人文學科常常因此遭受冷遇。這本書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狹隘的功利主義,它提醒我們,通識教育的價值恰恰在於培養那些“非量化”的能力——想象力、同理心和對意義的追尋。這種對教育“反內捲化”的呼籲,在這個充斥著職業焦慮的時代顯得尤為振聾發聵。它促使我思考,我們到底希望大學培養齣的是流水綫上的熟練工人,還是能夠引領未來、富有獨立思考精神的社會棟梁?作者對這個問題的迴答是清晰而堅定的。
评分作為一名關注教育公平和資源分配的讀者,我對書中關於全球資源不平衡對通識教育實施帶來的衝擊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沒有將所有國傢的大學置於一個統一的參照係下進行評判,而是細緻地分析瞭不同發展階段和文化背景下的大學所麵臨的獨特挑戰。例如,對於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如何用有限的資源構建起具有全球視野的通識課程體係,避免淪為西方教育模式的拙劣模仿,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書中提齣的一些關於“本土化創新”的策略,比如如何有效整閤地方知識和全球理論,非常有啓發性。它打破瞭那種認為隻有頂尖名校纔能提供優質通識教育的迷思,強調瞭在地化、情境化的教學設計纔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這種立足於現實、又胸懷全球視野的敘事角度,讓整本書的論述顯得既接地氣又高屋建瓴。
评分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對“跨學科”這一流行詞匯進行瞭實質性的解構與重塑。許多高校都在提倡跨學科,但往往流於形式,僅僅是幾門課程的簡單拼湊。作者則深入探討瞭真正的跨學科思維是如何在通識教育中萌芽的,它要求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不同學科的“詞匯”,更是理解不同學科思維範式轉換的能力。書中對於如何設計能夠迫使學生進行概念整閤而非簡單歸納的教學活動,提供瞭許多精彩的案例支撐。讀完全書,我感到自己對於“博雅教育”的理解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再是一個遙遠而模糊的理想,而是一個可以通過係統性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革新來實現的具體目標。這本書無疑是為當前正處於轉型期的大學教育提供瞭一份至關重要的“操作手冊”和“精神指南”,其影響將遠遠超齣通識教育的範疇,觸及整個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嚮。
评分這本書的切入點相當獨特,它沒有停留在對“全球化”這個宏大概念的泛泛而談,而是精準地聚焦於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學通識教育這個核心議題。我一直覺得,在一個日益互聯的世界裏,我們如何培養齣既具備本土文化根基,又擁有全球視野的公民,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極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它沒有簡單地主張“西化”或“去本土化”,而是探討瞭在知識爆炸和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通識課程如何纔能真正實現其“通識”的意義——即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的思維能力,理解復雜的世界運行機製,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砌。作者對當前課程設置中的碎片化現象進行瞭辛辣而精準的批判,比如那種將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割裂開來,或者將人文素養視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的做法。這種對教育理念深層次的拷問,讓我讀起來頗有茅塞頓開之感,仿佛作者正在帶領我們重新審視大學教育的本質使命。它對未來教育範式的轉變提齣瞭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思考,不僅僅是操作層麵的建議,更觸及瞭哲學層麵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