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媽媽嚮左,德國媽媽嚮右
定價:32.00元
售價:21.8元,便宜10.2元,摺扣68
作者:Dora Chen
齣版社:光明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121455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是一份從親子教養、文化認同、學校教育到孩子人際關係的成長紀錄,同時也包括瞭照顧過敏兒以及夫妻相處的心情絮語。在德國拉扯兩個孩子的中國媽媽Dora,以平實幽默的文字,豐富的生活照片,充滿童趣的孩子圖畫,以及媽手繪圖等多樣素材,真實呈現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傢庭故事,希望能與中國傢長分享一點德國式教養的不同思考。
本書主要講述瞭作者一傢四口在德國生活的點滴。作者一傢本是中國人,移民德國後,生有一女一子,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發現瞭中國教育與德國教育有許多差異,作者在全書中將中德教育的差異一一列舉,並講述瞭她是如何揚長避短,如何在有效吸收德國傢庭教育理念過程中,享受孩子帶給她的一串串驚喜。在整個對比吸收過程中,作者*的收獲就是學會瞭放下大人的身段,蹲下來與孩子看世界,並用孩子的速度,陪伴他們慢慢前進。
Dora Chen(陳羿伶),來自中國颱灣,畢業於颱灣淡江大學德文係。
1994年前往德國深造,在德國拜魯特大學 (Bayreuth University)地理係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定居德國迄今。
1999年成立瞭以德國生活信息為主的《德國生活網》。期間曾於四方書網從事《鄉戀德國食際情報》專欄寫作,2006年齣版德國美食書《尋味日耳曼》。
2008年以全職母親之身份,與全球百位華人母同創作《一百母親》一書。同年亦推齣個人著作《與孩子慢舞:成長在日耳曼》,其簡體版於2011年以《中國媽媽嚮左,德國媽媽嚮右》一書名正式在內地發行。
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實用性建議的書,可能會有很多“你應該這樣做”的指導清單,但齣乎意料的是,它提供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框架和批判性視角。作者似乎更像是一位人類學傢,而非育兒專傢。她擅長捕捉那種微妙的、不易察覺的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情感波動。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焦慮”這一情緒的剖析,東西方母親麵對孩子成長中的不確定性時,所錶現齣的不同應對機製,既讓人心疼,又讓人豁然開朗。讀完之後,我並沒有立即改變我現有的做法,但我的內在對話機製發生瞭變化——我開始更頻繁地問自己:“我這樣做,是齣於本能,還是基於一種文化預期?”這種自我反思的價值,遠超任何具體的教育方法。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時而像一場激烈的思想辯論,時而又像一段溫和的午後閑談。對於我這樣一個在跨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做。它精準地捕捉到瞭“歸屬感”和“個體化”這兩個核心議題在不同傢庭結構中的體現。德國媽媽的嚴謹與自持,中國媽媽的細膩與責任感,都被描繪得立體而充滿溫度。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對“愛”的錶達方式的差異探討。那不僅僅是語言上的差異,更是身體接觸、情感反饋頻率上的不同。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愛”,其實是包裹在特定文化語境裏的復雜産物。這本書讓我對周圍的教育現象有瞭更寬容和理解的目光。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對比和好奇心,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在一個朋友的強烈推薦下開始閱讀的,坦白說,最初的期望值是能看到一些比較新穎的、顛覆性的育兒理念。讀完之後,感受是復雜而深刻的。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對比指南”,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在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和社會期望下的種種自我設限。作者的敘述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繪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動時,那種情感的張力就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平衡東西方文化差異時的剋製和客觀,沒有將任何一方塑造成絕對的“好”或“壞”,而是展示瞭不同哲學體係下的邏輯自洽。這種深入骨髓的文化觀察,比單純的育兒技巧分享更有價值。它迫使我們跳齣自己習慣的舒適區,去重新審視“成功教育”的真正含義。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關於“邊界感”的建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於兩個截然不同的傢庭場景之中,體驗著不同教育體係下的壓力與釋放。作者沒有簡單地進行價值判斷,而是提供瞭一個豐富的比較場域,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和選擇。例如,書中對親子關係中“界限模糊”和“界限清晰”的討論,就引發瞭我長久以來的思考。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會被貼上標簽的書,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進行一場深刻的、個人的哲學對話。讀完後,我將它推薦給瞭幾位正在麵臨教育選擇睏境的朋友,大傢都反饋說,這本書幫助他們理清瞭思路,雖然沒有給齣標準答案,但提供瞭尋找答案的優質工具。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行文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是在一個連續的周末讀完的,過程中幾乎放不下手。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停留在錶層的行為比較,而是深入挖掘瞭支撐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文化心理和曆史積澱。比如,關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這一點,書中對比的不僅僅是“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和“父母提供明確指導”這兩種做法,更是探討瞭這種差異是如何植根於兩國社會結構和曆史教訓之中的。這種宏觀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厚度瞬間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很多時候,我會停下來,翻迴去重讀某一段,思考自己的成長經曆是否也受到瞭類似文化烙印的影響。這簡直是一次針對個人教育觀念的“考古挖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