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讓孩子學會自立的50件事
定價:29.00元
作者:謝正斌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1957221
字數:
頁碼:28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讓孩子學會自立的50件事》為父母在生活中讓孩子學會做人處事的本書。如果孩子缺乏自立能力,沒有自主意識,無疑是傢庭教育的失敗。真正的教育並不是給予孩子援助,而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立的人。讓孩子學會自立,是父母給孩子好的愛。
內容提要
《讓孩子學會自立的50件事》從孩子的生活、學習、交際等方麵的細節入手,係統地介紹瞭關於培養孩子自立能力的50件事。通過這50件事,父母可以讓孩子逐漸學會自立。《讓孩子學會自立的50件事》理念清晰,目標明確,並且容易理解,不失為父母教育孩子自立的好幫手。
自立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品質。
目錄
作者介紹
謝正斌,畢業於山西省忻州師範學校,1987年從教,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特彆注重因材施教培養孩子的素質。
他認為父母是孩子好的老師,每個孩子都有去不同的性情、特長和天賦,可塑性非常強,但父母不能一廂情願設計孩子的未來。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駿馬能曆險,耕田不如牛。培養的孩子,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孩子的興趣,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他的代錶作品:《你會教孩子嗎Ⅱ》——情商和智商是培養齣來的、《你會教孩子嗎Ⅲ》——習慣與性格是培育齣來的、《你會教孩子嗎Ⅳ》——興趣是培養齣來的。
文摘
讓孩子自己按時起床
自立心得
不少孩子做事情總是磨磨蹭蹭,父母隻好在後麵扯著嗓子喊“快點”、“快點”。可無論怎麼喊,始終不見效果,孩子還是不急不火。父母應該先瞭解孩子磨蹭的原因,再對癥,纔能幫助孩子擺脫磨蹭的壞習慣。
“豆豆,起床瞭,快點,要不然該遲到瞭!”
這句話在豆豆傢每天早上都會響起,媽媽每天都要叫豆豆走床。就這樣,豆豆還常常會遲到呢,因為豆豆愛磨蹭。對於豆豆這個毛病,媽媽已經想瞭很多辦法,就是不見效果。
“怎麼辦啊,豆豆總是這樣磨蹭也不是個辦法。”媽媽對爸爸說。
“他這麼磨蹭主要是你什麼都給他弄好瞭,不需要他動手,他當然就磨蹭起來瞭。你聽我的,從明天開始,你給他一個鬧鍾,讓他自己起床。到時候,保準他不磨蹭。”爸爸說。
“這樣行嗎不叫他,他又要遲到瞭。”媽媽比較擔心。
“那就讓他遲到,遲到一次他就記住瞭。”
對於這個辦法,媽媽想瞭又想,終於——
“豆豆,從明天開始你自己起床,媽媽不會叫你瞭,如果遲到瞭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看著辦吧。”說完,媽媽給瞭豆豆一個鬧鍾就齣去瞭。
聽瞭媽話,豆豆傻眼瞭,自己起床,沒有搞錯吧。可是,看媽神情不像是開玩笑。唉,沒辦法,豆豆隻好把鬧鍾調好,以便明天早起。
第二天,鬧鍾準時響瞭,豆豆卻遲到瞭。因為,鬧鍾雖然響瞭,豆豆當時也醒瞭,但是卻因為磨蹭而耽誤瞭上學的時間。本來,媽媽想提醒他,可是爸爸卻堅決反對。
雖然次豆豆遲到瞭,受到瞭老師的批評,但也就那麼一次。從那之後,豆豆再也沒有遲到過,也不再磨蹭瞭。
延伸閱讀
幫助孩子剋服磨蹭的壞習慣
不少孩子做事情總是磨磨蹭蹭,父母們隻好在後麵扯著嗓子喊“快點”、“快點”。可是無論怎麼喊,始終不見效果,孩子還是不急不火,弄得父母也常常沒轍。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的磨蹭呢
1.缺少時間概念
孩子做事愛磨蹭,通常是因為他們不像成人一樣具有時間緊迫感,他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並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盡快做完之後會有什麼更好的結果,他也不認為自己慢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孩子想的隻是眼前的事情,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決定的。
2.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
有一些孩子明顯的比其他孩子動作慢,不論在什麼情形下、做什麼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強烈的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動遲緩,慢條斯理,緊張不起來。這類孩子的神經類型往往屬於相對安靜而緩慢型,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變的先天氣質。正所謂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父母首先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然後再想辦法慢慢改變。
3.注意力容易轉移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旁邊一有什麼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記瞭初衷。正在吃飯時,窗前有小鳥飛過,孩子就放下飯碗去看個究竟;本來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裏發現有一池水,孩子就開始玩起來瞭,刷牙當然就放在一邊瞭;正畫圖的時候,忽然聽到電視裏的聲音,孩子就會丟下畫瞭一半的畫,跑去看個究竟。於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就齣現瞭邊乾邊玩、慢慢吞吞的樣子。
4.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
做喜歡的事動作很快,做不喜歡的事就動作慢吞吞,這是很多小孩的毛病。吃飯的時間到瞭,可孩子在飯前喝瞭許多飲料,吃瞭許多零食,他一點飢餓感都沒有,對吃飯不感興趣,當然就會磨蹭瞭;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低落,每天都是硬著頭皮在應付傢長,你讓他讀書、寫作業,他肯定是能拖就拖。
5.對自己沒有信心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時缺乏足夠的自信心,他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齣錯,所以做起事情來也是瞻前顧後、畏畏縮縮的,速度自然就快不瞭。然而孩子越是擔心,越是害怕,他的動作也就越慢。如果大人這時候再在一旁不斷地責備,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到影響,他的動作不僅快不起來,反而會更慢瞭。
6.孩子沒有安全感
有的孩子膽子比較小,與生人在一起相處會有不安全的感覺,因此這類孩子總是希望與自己的親人,尤其是父母多呆一些時間,為瞭達到這個目的,孩子也會慢吞吞的。比如,有的孩子不願與學校或幼兒園的老師和同學相處,而希望和父母更多地呆在一起,在上學的路上,他的動作就會變得特彆慢,以此來延長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7.對於某些事情或動作不熟練
有時孩子磨蹭並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因為他對所做的某件事情的動作不熟練、缺少操作的技巧。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維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尚處在發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時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後順序,也不明白如何以較少的時間來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沒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的基本技巧,比較“手笨”;還可能在做作業時對知識掌握得不牢,許多題目做起來很睏難。
8.父母的越俎代庖
一些父母什麼事情都會替孩子做,也造就瞭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飯慢,媽媽就把飯碗拿過來喂孩子;嫌孩子洗臉耽誤時間,媽媽就幫孩子洗;嫌孩子書包整理的工夫太長,媽媽就天天幫孩子整理。殊不知,這樣時間長瞭,孩子就會漸漸養成更加磨蹭的習慣,他的惰性也會越來越強,他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大,因為孩子知道,吃飯、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無論怎麼做都可以,反正父母會來幫他的。
父母知道瞭孩子磨蹭的原因,幫孩子剋服磨蹭這個毛病就很容易瞭。
序言
這本書的邏輯架構處理得非常精妙,它不是簡單地將“50件事”羅列齣來,然後機械地給齣一個“這樣做”的指令。相反,我感受到瞭一種非常成熟的、具有內在連貫性的思考脈絡。它似乎先是從宏觀的心理學基礎入手,奠定瞭一個關於“獨立性”的哲學基調,比如它可能會探討“放手”的真正意義,以及“贊美努力過程而非僅僅結果”的重要性。然後,它纔過渡到具體的場景應用,比如廚房裏的協作、整理玩具的責任感、獨自麵對挫摺的處理方式等等。這種由理論到實踐的遞進,讓所有的建議都顯得有理有據,而不是空穴來風的“雞湯”。當我讀到其中關於“設置閤理邊界”的部分時,我發現作者的語言非常剋製,沒有使用那種強硬的、不容置疑的口吻,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輩在娓娓道來,提供瞭一個框架,讓父母自己去填充血肉,根據自傢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這種尊重個體差異的處理方式,讓我感覺這本書是為“我的孩子”量身定製的,而不是一本通用於所有傢庭的教條。整本書讀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引導我從“解決問題者”的角色,逐漸轉變為“引導者”和“觀察者”,這種視角的轉變,比任何具體的技巧都來得更為珍貴和持久。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安心感。色彩搭配上,主色調是柔和的米白與淡藍交織,讓人聯想到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書桌上的感覺,非常舒服,不會有那種刺眼的、讓人焦慮的“育兒寶典”的壓迫感。字體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瞭的,正文的字號適中,間距留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很纍。我尤其喜歡它內頁的插圖風格,不是那種過於卡通化的圖畫,而是用鉛筆素描的風格繪製的場景和人物,綫條簡潔卻極富錶現力,比如有一頁關於“孩子嘗試自己穿鞋”的配圖,那種略顯笨拙但又充滿專注的側影,簡直是把育兒路上的每一個小小的勝利都細膩地捕捉瞭下來。書脊的處理也很平整,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齣現摺痕,這對於愛惜書籍的人來說是個很大的加分項。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個可以安靜陪伴你度過育兒時光的藝術品。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本身也充滿瞭期待,畢竟,一個連外在形式都能做到如此考究的作者或齣版社,想必在內核上也一定傾注瞭大量的心血與智慧。翻開第一頁,那種淡淡的油墨香氣,更是增添瞭一種儀式感,仿佛即將開啓一場與自我成長的深度對話。
评分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的多樣性和適應性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它似乎根據不同的主題,自動切換瞭最恰當的敘事腔調。在處理一些涉及情感教育和衝突解決的主題時,文字變得極為細膩和富有同理心,大量使用瞭比喻和情景再現的手法,讓你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孩子當時的內心世界,極大地拉近瞭與文字的距離。而在討論一些生活技能(比如時間管理或預算概念)時,文字則變得簡練、清晰、條理分明,像一份高質量的指南手冊,高效地傳達瞭操作步驟。更值得稱贊的是,它非常擅長運用幽默感來化解育兒中的沉重感。比如,在描述孩子屢次失敗後如何鼓勵他們重新嘗試時,作者可能會引用一些生活中發生的、略顯滑稽的場景,讓讀者會心一笑,從而在輕鬆的氛圍中接受瞭“失敗是常態”這一觀念。這種在嚴肅與活潑之間遊刃有餘的切換能力,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不枯燥,避免瞭許多同類書籍那種說教式的、一闆一眼的沉悶感,讓人願意一氣嗬成地讀下去,並且期待下一頁將帶來怎樣不同的驚喜。
评分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它對“真實生活”場景的把握上,完全避開瞭那些隻在完美傢庭中纔可能實現的“理想化操作”。我特彆欣賞它對“不完美時刻”的坦誠接納。它沒有宣揚父母必須時刻保持耐心和智慧,而是很貼心地指齣,當父母真的感到精疲力竭、忍不住吼叫或者插手時,該如何進行“有效的修復”。比如,它提齣瞭一個“五分鍾道歉法”,教導父母如何在事後真誠地嚮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解釋自己當時的無力和情緒波動。這種對人性弱點的關注,讓這本書顯得無比接地氣和可靠。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成為一個永不犯錯的超人父母,而是如何成為一個勇於承認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成長的真實父母。此外,書中提供的許多“微習慣”建議,都非常容易融入日常生活的碎片時間,比如利用刷牙的間隙進行一次關於“責任”的簡短討論,或者在等待紅綠燈時讓孩子規劃接下來的路綫。這些細碎卻有效的建議,真正體現瞭“教育無處不在”的理念,讓自立的培養不再是額外的“任務”,而是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傢庭生活的肌理之中。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育兒技巧,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作者在描述每一個“自立事件”時,都會不經意地觸及到父母內心深處的焦慮和控製欲。比如,當談到允許孩子自己選擇穿衣搭配時,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過去那種“孩子穿得不好看我就丟臉”的虛榮心在作祟。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直接批評這種心態,而是通過描繪孩子在自主選擇中獲得的那種由內而外的自信和喜悅,讓你自己去體會到,過度乾預其實是剝奪瞭孩子建立自我認同的機會。我發現自己經常在讀完一個章節後會停下來,不是去想“我該怎麼做”,而是先去審視“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種對動機的深挖,遠比那些錶麵上的行為矯正來得有效得多。它促使我承認,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真的擔心孩子做不好,而是害怕“等待”的過程,害怕失控帶來的不確定性。所以,這本書實際上也是在教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與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解,這對於提升父母自身的心理韌性,是至關重要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