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擷取瞭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的幾個片段,探討近代中國文化的結構性異變,以及崩解後的傳統碎片在此過程中發揮的催生、轉化與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傢的道德自省邏輯如何將社會進化論改造成為強大的行動機製、曆史觀的改變如何重新塑造中國人講述自己過去的方式、聲音文化的興起如何引發知識變革中的“聲音轉嚮”、“道”的意識怎樣參與現代學術理念和製度的型塑、科學概念怎樣刷新傳統宗教的形象、新舊文學怎樣直接間接地對新史學的科研實踐提供支援。這番迴顧錶明,激活中華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賴於對我們自身傳統豐富性和開放性的肯定,又依賴於對這些素質的強化和提升。
##本作引文之密,细致为功,直追《管锥篇》,略可见作者意图洎语言门类,攻破缺口,查检20世纪初中国社会之累土递转,揣摩现代性之根脉,文风平肯切实,耐性尤深,若闹市中一方静土,汹汹市场大潮下,能为此者几人哉?
评分##写得很密实,辨析甚详,问题意识也很敏锐,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变迁与文化调适上,无疑对现有研究有所推动。可能因为沉浸其中甚久,对传统“同情之理解”跃然纸上,且似想通过挖掘这一消逝的“传统”来匡正时弊,其治学似不仅作为职业,还是旨在归复“大道”的自我实现——这固然是士大夫一贯关怀与路径,但在学科日分的当下,试图重现“文史合一”的路径,恐怕甚难。某些章节有几分局限在近代语境,其深远背景和细处似尚可申论,又及,书末征引文献仅五种是外文原版。
评分##多讀,王老師書都要多讀。
评分##评分绝对低了。该书对既有研究的推进是可见的。
评分##2018年11月17日读讫。
评分##精到细密。每篇切口都很可圈点。第四章第三节最有意思。
评分最基本的论题是探讨异质的传统如何在变局中与西学互动、影响新传统的生成,强调了近代中国学术本身的救国取向,对任鸿隽的注意眼光独到,探讨西学中的相关概念也出人意料地好。做思想史真的要很长时间的冷板凳啊,敬佩!
评分##评分绝对低了。该书对既有研究的推进是可见的。
评分##有一章谈近代「言语文化」的兴起,讲中国知识界「演讲」的意识从无到有,还有一章谈清末民国道教的污名化和辩护,还比较有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