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哲學傢經典力作。
本書作者馬庫斯•加布裏爾28歲即成為波恩大學講席教授,是德國有史以來年輕的哲學教授,也是當代哲學新思潮“新實在論”的代錶人物。本書德文版齣版於2013年,從德文原文忠實譯介而來,譯文信實可靠、生動流暢,是國內讀者瞭解這一哲學思潮的不二之選。
趣味橫生的大眾普及作品。
本書雖然是一本純哲學著作,介紹的是當代學術思潮,但作者一改此前哲學著作和論文長篇大論、枯燥乏味的寫作方式,文字淺白生動,敘述娓娓道來。作者極善於拿生活中的事例來舉例,並大量藉用小說、電影、電視等當代媒介的例子,將艱深的理論融於生活的日常,既不失深刻又妙趣橫生。
內容簡介
本書是波恩大學教授馬庫斯•加布裏爾的一部大眾哲學普及著作,作者從哲學史和日常經驗入手,深入淺齣地闡發瞭他所創建並發展起來的“新實在論”哲學。作者指齣,本書是嚴格地反對形而上學的。他所認為的“形而上學”,指的是所有試圖從一個原則、一門科學中推導齣一種整體世界圖景的嘗試。正因此,“世界”並不存在,存在的隻是現實事物於其中顯現的各種意義場,以及存在於這些意義場中的自在的、現實的事物。
##新实在论。本书对哲学入门者友好,清晰易懂。作者首先区分了世界和宇宙的概念,宇宙属于自然科学这个域,世界(包含了一切域的总域)则并不存在。反驳了物理主义与建构主义,即1世界既是一切对象的总和,也是一切事实的总和(无物存在也是一种事实)2虽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会出错,也先天地带有我们自身的“滤镜”,但事实仍然存在。之后给出了一些“可科学地证明”世界图景失败的理由,其中有一点是说,我们无法从世界之外观察世界。也就是说,不存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本体论废除了,整体是不能被我们把握的;不同的意义域之间也不可被还原,比如将意识还原为某种神经粒子。这个结论看起来很简单,考虑到历史上那么多哲学家思想者苦心追求大一统理论,这本书所带来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乐观的放弃,我个人觉得也有点像存在主义。
评分##虽然我认为世界存在,但不妨五星
评分##虽然我认为世界存在,但不妨五星
评分##反科學物理的世界(同一性的形上學假設、整體),反建構主義or腦神經心理學(什麼都是被建構的「康德視角主義」)。提出「無限意義場」的框架來確認「新實在」(包括虛構、幻想、天馬行空等)。藝術、宗教都確認了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物理世界」,而有「其他世界」。加布里爾試圖捍衛德國「精神」傳統,強調「主體」與「世界」的運動與交互作用(不是封閉主體,而是開放的)。拉圖與加布里爾都討厭形上學世界的框架(科學),強調實踐與行動。不過拉圖聰明的地方,在於強調人跟非人的共構行動。加布里爾還是過於強調人類的能動性(只有「人」可以不斷改變跟更新自我的主體)。雖然講究跟他者的開放性,但是相較新唯物論的物我交融,還是蔓延濃濃的人類中心傳統(沒像拉圖一樣可跟科學當好朋友,主要還是用哲學去拆科學的同一本體論)。
评分##写得比较华丽但是没有特别清楚。前三章主要论证了作者所谓的新实在论。形而上学试图发展关于世界整体的理论,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则是形而上学的另一面。所谓存在即是事物在意义场中的显现,世界作为一切域的总域并不存在。 第四章:科学世界图景的必然失败。现代虚无主义混淆了自在之物和宇宙中之物。 最受教益的是第五章:p140理性化不是一个在现代已然发生或正在发生着的事实,相反,祛魅是现代社会中的公民因捉摸不透自己所身处的社会而做出的一种自我描述。大他者:被假定知道的主体。宗教总包含了拜物教和追求无限两个维度。精神是一种我们将自身当作他人一样来对待的状态。宗教的意义在于指出上帝并不存在。 第六章:艺术显现时同时显现其显现(自反的意义场)。一切都最终显露在一个自身并不显露的背景前。照亮。诸感觉。解放的笑。
评分##比梅亚苏好,没有过度陷入形式论证。个人感觉加布里尔的新实在论和唯名论有些相似(但只是否定某一类共相)。先引入“对象域”的概念,把“宇宙”放逐到科学范畴里,以此阻断由科学宇宙推出的“世界图景”以及与之相随的现代虚无主义;再提出容纳度较高的“意义场”概念,某一对象只能在某一意义场中显露(Existenz的词源),而意义场最多相互重叠,故不存在一个能够吞并所有意义场的意义场,在此意义上,“世界”并不存在,因此,颇有些创伤性的结论是,当我们思考“世界”时,我们所把握到的,与我们想要把握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评分##论证差点意思……
评分##比梅亚苏好,没有过度陷入形式论证。个人感觉加布里尔的新实在论和唯名论有些相似(但只是否定某一类共相)。先引入“对象域”的概念,把“宇宙”放逐到科学范畴里,以此阻断由科学宇宙推出的“世界图景”以及与之相随的现代虚无主义;再提出容纳度较高的“意义场”概念,某一对象只能在某一意义场中显露(Existenz的词源),而意义场最多相互重叠,故不存在一个能够吞并所有意义场的意义场,在此意义上,“世界”并不存在,因此,颇有些创伤性的结论是,当我们思考“世界”时,我们所把握到的,与我们想要把握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评分##哲学普及作品,受众是非哲学专业普通读者,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友好,译文也十分清晰准确流畅,近期阅读体验最好的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