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寫給父母的教育之書,是增長教育知識的智慧之書,主要分為九章,包括“帶你讀懂‘小升初’後的孩子”“和孩子溝通的智慧,你懂嗎”“允許孩子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好習慣,好生活”“七年級孩子學習的秘密”“高情商是可以訓練齣來的”“幫孩子掌握一門優勢學科”“總有一個地方他Z棒”“你願放手,孩子纔能獨立”。每一章下都包括案例分析、智慧分享、現身說法、拓展閱讀、孩子心聲多個欄目,能使父母從各個角度充分地掌握傢庭教育的藝術,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孩子,使孩子順利地適應初中生活,實現更好的成長。
《新父母教程:七年級的孩子》是作者曆時三年調研從海量案例中精選具共性的傢教問題,190個專業案例剖析80個原創親子活動,還原孩子成長的細節提供係統教育方案,蘇州市90萬傢庭試用。
焦曉駿,教育學博士,蘇州市德育學科帶頭人,蘇州工業園區第八中學校長。
第一章 帶你讀懂“小升初”後的孩子
【案例分析】想迴到小學的初中生
【案例分析】小學學優生,到初中為什麼退步
【案例分析】對人際交往充滿恐懼的初一生
【智慧分享】狠心鍛煉,勝過給孩子“特權”
【現身說法】我和女兒傳紙條
【拓展閱讀】生存教育,讓孩子勇敢麵對新環境
【孩子心聲】您的安慰就是最好的鼓勵
第二章 和孩子溝通的智慧,你懂嗎
【案例分析】苦惱的媽媽:孩子為什麼對我如此冷漠
【案例分析】我的苦心,孩子為什麼不理解
【案例分析】你的憤怒,孩子的痛苦
【智慧分享】一個擁抱勝過韆言萬語
【現身說法】沒有敵意的對抗,充滿力量的包容
【拓展閱讀】言傳不如身教
【孩子心聲】我隻能把日記本鎖進抽屜
第三章 允許孩子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案例分析】孩子的分數是父母的麵子嗎
【案例分析】為什麼孩子像個陌生人
【智慧分享】與“笨蛋”同行
【智慧分享】嚮兒子學習
【現身說法】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拓展閱讀】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
【孩子心聲】您是普通人,為何讓我做超人
第四章 好習慣,好生活
【案例分析】養成好習慣,就是學做人
【案例分析】孩子,你下次丟什麼
【案例分析】事倍功半的學習,孩子太疲憊
【智慧分享】兒子學會瞭製訂時間錶
【現身說法】父子做飯“AA製”
【拓展閱讀】各國孩子的好習慣
【孩子心聲】請聽我把話說完
第五章 七年級孩子學習的秘密
【案例分析】從小學到初中,怎樣保持一直優秀
【案例分析】方法不當,越學越絕望
【智慧分享】忙裏偷閑
【現身說法】如何化解孩子與老師之間的矛盾
【現身說法】白楊樹結不齣蘋果來
【拓展閱讀】為何孩子的學習意願越來越弱
【拓展閱讀】成功的背景,是良好的傢庭教育
【孩子心聲】不要總拿我和彆人比
:
第六章 高情商是可以訓練齣來的
【案例分析】陷進遊戲世界,不和外界交往
【案例分析】為什麼孩子總走極端
【智慧分享】隻是沒贏
【智慧分享】過一種樂觀、閤群的生活
【現身說法】誰抱怨,懲罰誰
【拓展閱讀】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
【孩子心聲】謝謝爸爸對我的信任
第七章 幫孩子掌握一門優勢學科
【案例分析】世上沒有笨小孩
【案例分析】以優勢學科解決“偏科”問題
【智慧分享】興趣中的大成就
【現身說法】讓孩子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拓展閱讀】建立有目的感的生活
【拓展閱讀】兒子的同事坎蒂德
【孩子心聲】考不好就是廢物嗎
第八章 總有一個地方他最棒
【案例分析】振奮的青春,忍不下一無是處
【案例分析】發現平凡孩子的優點
【智慧分享】告訴孩子,你真棒
【現身說法】我能行
【拓展閱讀】按照天性培育孩子
【孩子心聲】我不再是“笨小孩”
第九章 你願放手,孩子纔能獨立
【案例分析】“初中”的年齡,“幼兒園”的心理
【案例分析】放下吧,那不需要你做!
【智慧分享】鼓勵孩子自立自強的11句話
【智慧分享】真正愛孩子,就讓他獨立
【現身說法】從13歲開始享受自由
【拓展閱讀】傢庭教育之八大戒律
【孩子心聲】您放手我就能做好
附錄
我一直認為,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教育,最難把握的就是“度”的拿捏:既不能過度保護,也不能放手不管,更不能因為自己的焦慮而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一個非常細膩的參考框架。它沒有提供“萬能鑰匙”,而是提供瞭一套觀察和提問的工具。其中關於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思的部分,我特彆感興趣。它強調的不是懲罰,而是後果的自然顯現,以及如何引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舉個例子,書中提到當孩子因為忘記做某事而導緻朋友失望時,我們成年人應該怎麼做,不是急著去善後,而是如何陪伴孩子去麵對那種“失信於人”的感覺。這種注重內在情感教育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過去處理衝突的方式——往往太注重‘解決問題’本身,而忽略瞭孩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成長’的價值。這種敘事的深度,使得這本書遠超齣瞭市麵上那些隻關注行為矯正的讀物,它觸及到瞭教育的核心——塑造健全的人格。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對傢長的“自我關照”的強調。很多育兒書都在教我們如何‘改造’孩子,但這本書卻花瞭不少篇幅提醒我們: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後纔是孩子的父母。它觸及瞭許多我們羞於啓齒的焦慮點,比如,當我們看到彆人傢的孩子錶現得更好時,我們內心深處的比較心理,以及這種比較如何反噬到我們與自己孩子的關係上。作者非常坦誠地指齣,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發火,其實是我們自身未被滿足的需求在作祟。這一點對我觸動極大。它提供瞭一種“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的優先順序,這纔是實現傢庭和諧的基石。書中沒有要求我們成為完美的父母,反而鼓勵我們去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和成長的過程。這種人性的真實流露,使得這本書充滿瞭溫度,讓我覺得,原來育兒的路上,我不是孤軍奮戰,身邊有這樣一位理解者在陪伴。
评分我特彆喜歡這本書的排版和細節處理,雖然沒有直接涉及具體章節內容,但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團隊的用心。例如,章節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很少齣現突然跳躍感很強的內容銜接。而且,那些被精心挑選的引語,那些被放在小框裏的“傢長自測清單”,都恰到好處地停頓瞭我的閱讀節奏,強迫我進行片刻的內省。這不僅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書,它更像是一套引導工具,它設計瞭一套機製來確保讀者不會‘讀過就忘’。它成功地在‘信息量’和‘可操作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反映瞭作者對讀者——也就是我們這些焦急又充滿愛意的傢長——的深切尊重。它不急於塞給你答案,而是慢條斯理地引你走嚮更清晰的自我認知,這份耐心,正是我們這些麵對處於轉型期的孩子時最需要的品質。
评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讀起來非常流暢,完全沒有那種學術著作的滯澀感。作者在闡述復雜的心理學概念時,總能找到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讓這些概念不再高深莫測,而是立刻能在我日常的思維中找到對應物。我注意到,書中對“獨立性”的探討尤其精彩,它將獨立性拆解成瞭好幾個層次:身體上的自理、情感上的自主、以及思維上的批判性。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把“讓他自己做決定”等同於“培養獨立性”,但其實,在思維的獨立性上,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書中建議傢長定期進行“權力下放”的嘗試,比如將傢庭預算的某一部分決策權交給孩子,即使是小額的,也能讓他們在實踐中理解權責對等的重要性。這種結構化的建議,加上輕鬆的筆觸,讓我在學習這些理念時,幾乎感覺不到閱讀的壓力,反而像是在進行一次高效率的心靈充電。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挺吸引人的,封麵那種柔和的色彩搭配,讓人感覺很親切,不像有些育兒書那樣嚴肅得讓人望而卻步。我本來對“教程”這個詞有點抵觸,總覺得會是那種生硬的、一闆一眼的指導手冊,但翻開後發現,裏麵的內容組織得非常巧妙。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討那些讓人頭疼的青春期前奏問題。比如,他們沒有直接拋齣“如何應對叛逆”這種宏大的主題,而是從日常的傢庭小場景入手,比如餐桌上的沉默、電子設備的使用衝突,這些都是我最近經常遇到的睏境。書中對孩子心理狀態的描述,比如那種突然的情緒波動,那種對界限的試探,寫得特彆入木三分,讓我忍不住想‘對對對,我傢那孩子就是這樣!’ 這種真實感是很多理論性書籍給不瞭的。而且,文字之間流淌著一種深切的理解和耐心,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閱讀的過程更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長輩進行一次深入的、毫無保留的對話,讓人在感到被理解的同時,也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嚮感,即使有些具體方法我還沒完全實踐,但光是這種認知上的共鳴,就已經讓我覺得收獲頗豐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