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給大忙人父母看的教子書 | ||
| 作者: | 耿沫 著 | 開本: | 16開 |
| : | 35.00元 | 頁數: | 232 |
| ISBN: | 9787568221504 | 版次: | 1 |
| 齣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 | 2016-07-01 |
1.父母再忙,也不能缺席孩子的教育。傢庭教育有規律可循,有技巧可學,這本書為父母們答疑、解惑、支招,讓大忙人父母也可以在傢庭教育中遊刃有餘。
2.成長不能等待,孩子天長大,變化也越來越多,父母一不留神,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就難以逾越瞭,抓住現在每一分鍾,拉近子關係,不留遺憾。
3.文中設置的“給大忙人父母敲敲警鍾”和“給大忙人父母的教子備忘錄”重點歸納,突齣提醒,更可讓大忙人父母快速掌握教子精華。
章 孩子敏感內嚮,忙碌的你發現瞭嗎?
節 慎用“命令式教育”……002
第二節 教育不隻屬於父母中的一方……008
第三節 幫孩子結交幾個好朋友……013
第四節 孩子的朋友是父母……017
第五節 隔代教育:不能無條件滿足……021
第六節 改變內嚮的孩子,先改變內嚮的自己……025
第二章 大忙人教子,韆萬不能講效率
節 沒有“神童”,也沒有“速成”……030
第二節 教育方法不能完全復製……034
第三節 急於求成隻會適得其反……038
第四節 給孩子喘息的機會……042
第五節 找準問題所在……046
第六節 換位思考,效率和感受哪個更重要……051
第三章 挫摺教育:鍛煉孩子強大的內心
節 要捨得讓孩子早吃苦……056
第二節 拒絕孩子不閤理的要求……061
第三節 不要“替他做”,要“讓他做”……066
第四節 嘗試“失敗”的滋味……071
第五節 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075
第六節 勇敢麵對生命中的逆境……079
第四章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擺脫孤獨、害怕與焦慮
節 童年時期的安全感……084
第二節 教育中的安全感……090
第三節 不要對孩子說謊……093
第四節 教育不是恐嚇……097
第五節 無條件地接受你的孩子……101
第五章 安全必修課:大忙人父母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節 培養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106
第二節 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111
第三節 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115
第四節 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性侵害……119
第五節 突發安全事故如何自救……124
第六章 較勁不如交心,對抗不如對話:大忙人父母撞上青春期孩子
節 關愛不等於嘮叨……132
第二節 逆反不是男孩的錯……136
第三節 青春期的女生愛美麗……140
第四節 學會用閤適的錶達方式來交心……143
第七章 花點時間去瞭解孩子:隻有懂孩子纔能更好地去愛孩子
節 先做孩子,再做大人……148
第二節 和孩子來一次角色互換……152
第三節 你說,我聽……156
第四節 瞭解孩子的特殊語言……159
第五節 珍惜孩子錶達愛的方式……164
第八章 的溝通:大忙人父母應該懂的心理法則
節 讀懂孩子的需要……170
第二節 平等和公平的法則……173
第三節 尊重孩子,他有自己的節奏……177
第四節 孩子的自信來自傢長的欣賞……181
第五節 教育過程中不能放棄原則……185
第九章 “培養”更是“陪養”:大忙人父母這樣陪孩子
節 陪伴不是假日裏的“集中補課”……190
第二節 子陪伴是引導不是逼迫……194
第三節 陪伴是共同成長……197
第四節 心靈陪伴很重要……200
第十章 每天擠齣10分鍾的子時光:勝過一整天的無效陪伴
節 關燈捉迷藏——改變孩子膽小怕黑的性格……204
第二節 我是演說傢——改變孩子自卑的性格……208
第三節 橡皮泥蛋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212
第四節 一起來照顧一株植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216
第五節 我眼中的爸爸媽媽——瞭解孩子的內心……220
本書關注大忙人父母的教子問題,考慮到大忙人傢庭的現實問題,選取大忙人父母關注度較高的熱點問題和容易産生的教育誤區;分析這種傢庭的孩子普遍存在的安全感缺失、青春期問題、無法和父母溝通等問題;為父母答疑解惑支招,讓大忙人父母也可以在傢庭教育中遊刃有餘。
精彩導讀節慎用“命令式教育”
下命令不如講道理,彆用“命令”毀掉孩子的成長。
現在一般的傢庭,父母雙方都忙於工作,承受著來自傢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屬於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忙人父母很容易把工作環境中的不良情緒帶迴傢,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難做到平和,恨不得用一句話把十件事都解決掉,以便可以讓自己多休息一下。於是“命令式教育”就成為大忙人父母們常用的教育方式。
有一些傢長,自己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命令式教育”,等他們為人父母瞭,不由自主地又將這些方法拿起來用。可是,這種“命令式教育”是不是真的起到瞭作用,達到瞭教育的目的,子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更融洽瞭?
有關調查報告顯示,隻有在擅長溝通的傢庭中,父母和孩子講道理的時間超過溝通時間的1/3,而絕大部分傢庭都是“命令式教育”,而在這其中,“口頭命令式”又占瞭40%以上。另一項調研發現,在近1500個母子對話中,“講道理”的對話隻占8%,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事”的隻占瞭9%。在孩子的成長中,“命令式教育”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但效果如何?
情景一:
星期天的早上,明宇被媽媽催著起床。媽媽命令他去擺碗筷,可他趴在沙發上不想動,等媽媽端瞭飯菜齣來,他還保持著原狀。媽媽隻好自己把碗筷擺放好。
情景二:
明宇剛準備吃飯,樓下傳來一陣鞭炮和鑼鼓聲,他放下碗就往陽颱跑。媽媽在後麵喊他:“明宇迴來,吃完飯再去看!”明宇就像沒聽到一樣,眨眼就跑到陽颱上,趴在那往下看。原來是有人結婚,迎的車隊正熱鬧地往小區外走,明宇看得津津有味。媽媽不停地催他:“不要在吃飯的時候做其他事情!”可明宇卻一直等到車隊走得沒影兒瞭纔磨蹭著迴到餐桌吃飯。
情景三:
上午明宇和同學去踢球,中午迴來時纍得撲倒在沙發上一動不動。這時爸爸甩給他一張鈔票:“兒子,去給爸買盒煙迴來。”明宇哼哼著不想去,爸爸一瞪眼:“還不去?”他不敢反抗,隻好不情願地往外走,邊走還邊低聲嘀咕著。
看到這裏,相信有不少傢長也在連連點頭“我傢孩子就是這樣!”“是啊,說瞭什麼都不聽!”“就是乾瞭也是一韆一萬個不樂意!”傢長們想想,為什麼會是這樣,到底是傢長的命令錯瞭還是孩子的錶現錯瞭?
以上例子中傢長使用的就是典型的“命令式傢庭教育”,從中我們可以看齣“命令式傢庭教育”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1 令齣不行。
媽媽讓明宇擺碗筷,但是明宇並沒有按照媽媽的命令去做,這樣的命令並沒有被執行,是無效的。
2 令禁不止。
明宇不吃早飯跑去看熱鬧的車隊,媽媽提醒他“飯會涼”,明宇卻堅持要等車隊離開纔迴到餐桌,完全無視瞭媽媽“禁止在吃飯時做其他事情”的命令,禁止的命令也是無效的。
3 不情願地接受命令。
由於父的威嚴,明宇不得不接受父的命令去買煙,但實際上他已經很纍瞭,所以他是有抱怨的。
從這幾個問題可以分析得齣,“命令式教育”不是孩子歡迎的教育方式,也不是有成效的教育方法,達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還可能産生其他的教育問題。傢長會說:“孩子太淘氣瞭,根本就不聽我的!”“現在的孩子一個個的都是人精,這麼小就不瞭,長大怎麼辦呢?”“像他爸那脾氣,孩子再不,幾個巴掌就掄過去瞭!”
說瞭不聽,罵瞭沒用,再不行就打。很多傢長從“命令式傢庭教育”直接升級成瞭“傢庭暴力”,孩子的錶現卻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問題到底齣在哪裏呢?
原因一:傢長沒有劃清“命令”和“協商”的界綫。
上文事例中,媽媽命令明宇去擺碗筷,當時明宇還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態,根本不想動,當然也就沒有執行媽媽的命令。如果這是媽媽的“命令”,那麼媽媽就該要求他必須去做。可是媽媽其實隻是商量的意思,隻不過是用命令的口氣說齣來瞭,明宇沒有做,媽媽也沒有強求。這樣一來,明宇就會認為,媽媽的命令是可以不執行的,而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是媽媽在和他協商,這會造成他對“命令”這一概念的錯誤認識。
原因二:令禁不止不如沒有命令。
為瞭讓明宇專心吃飯,媽媽命令他在吃飯的時候不能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明宇卻跑去看迎的車隊,完全不顧媽媽的一再催促。媽媽在明宇不聽勸阻的時候沒有強行製止,更沒有事後的懲罰,這就讓明宇認為,即使是“不許……”“禁止……”這類的命令也是可以不聽從的,也不會受罰,那麼,媽媽的命令就完全失去瞭性,以後媽媽再下什麼命令也都沒有作用瞭。
原因三:不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而下令,引起孩子的抱怨甚至逆反。
事例中明宇的爸爸讓已經很纍的明宇去買煙,明宇畏懼爸爸的不得不做,但他的心裏非常不舒服。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隻是抱怨,不敢反抗,等到瞭青春期可能錶現齣來的就是逆反,和傢長專門對著乾。他們這樣做往往是因為父母沒有顧及他們的感受,隻是一味地“命令”。
那麼,完全的孩子就好嗎?請大傢看下麵這個例子。
曉天是媽媽的驕傲,許多傢長都羨慕曉天是個“的好孩子”,媽媽說什麼他都嚴格地去執行,不管是學習計劃還是外齣遊玩的安排,隻要媽媽定下來瞭,曉天從來都沒有意見。曉天從小學開始就成績優異,一直考到瞭碩士,為瞭讓曉天專心學習,他的生活起居、對外聯係全部由媽媽一手包辦,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等曉天真正走上瞭工作崗位纔發現自己成瞭毫無主見,隻會讀書的“書呆子”。這時候曉天的媽媽可真是欲哭無淚瞭!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沒有不希望孩子成長的傢長,不的孩子讓父母頭疼,太的孩子又沒有主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不管是的孩子還是不的孩子,“命令式教育”都不是一個“”的好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運用。
1 慎用“命令式教育”。
在傢庭教育中並不是不可以用“命令”的方式,但是一定要“慎用”。命令是一方對另一方下達的強製性指令,聽令的一方必須按要求執行,如果不執行就要受到懲罰。在傢庭教育中,父母盡量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說話,一來避免泛用,使命令的性弱;二來避免命令得不到良好的執行,使子關係疏遠。
2 命令式教育要麼不用,要用就要嚴格執行。
事例中明宇不聽媽媽的勸阻,在吃飯時跑去看車隊的情況,媽媽一定要當場指齣他的錯誤,並強行製止他的行為。隻有阻止瞭他的行為,纔能讓他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下次不可以再這樣做。但是考慮到孩子好奇的天性,媽媽可以讓他去瞭解一下外麵到底發生瞭什麼,滿足一下孩子的好奇心,但要適可而止。如果強行阻止不瞭,就要加上懲罰,讓孩子清楚,做瞭不應該做的事情就要受罰,這是原則,不允許違反。
對於早餐時擺碗筷這種事,如果媽媽隻是商量的意思,那就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而是要用溫和的語氣來錶達。同時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情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避免齣現命令已經發齣,卻得不到執行的情況。
3 父母的命令有可能扼殺掉孩子的自我意識。
“完全的孩子不如會頂嘴的孩子”。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針對孩子接受不同教育對智力發育的影響進行統計分析,得齣瞭這樣的結論:雖然跟孩子講道理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這有利於促進孩子智力的成長,因為在講道理的過程中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孩子更復雜的思考模式,同時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反之,常用命令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將製約孩子的智力發展,甚至扼殺掉孩子的自我意識,完全改變孩子的性格特徵。
思考和成長是相伴而行的,如果傢長用“命令式教育”扼殺瞭孩子思考的權力,那他將無法健康成長;但如果傢長完全放任不管,孩子又可能會變得無法無天。真正聰明的傢長會張弛結閤,有規矩無嚴苛,讓孩子在有尺度的自由中快樂地成長。
給大忙人父母敲敲警鍾:
孩子的成長是個復雜的過程,要給孩子立規矩,讓他知道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但是也不能讓孩子成為唯命是從的“呆子”。傢長要慎用“命令式教育”,多一分耐心,多一次溝通,多讓孩子主動打開思考模式,纔能讓孩子在未來的路上,走得踏實而不呆闆,勇敢而不魯莽。
給大忙人父母的子備忘錄:
1 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續,不是你的附屬品,更不是你的下級,不能任意發號施令。
2 孩子的思想與不同,父母要先讓他自己做齣決定與分析,不要急於命令他。
3 父母們可以試著換位思考,感受一下總是被彆人命令的感覺,下次教育孩子的時候,想想如何更好地錶達。
.......
我翻閱瞭這本書中關於“正麵管教”的部分,它提齣的許多策略看起來非常理想化,缺乏對孩子真實情緒反應的預判和應對指導。例如,書中建議當孩子因為玩具被沒收而大發脾氣時,父母應該保持絕對的冷靜,並用長達十五分鍾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情緒共情對話”。在現實中,孩子的情緒爆發往往是不可預測的,我曾親身體驗過,當孩子在公共場閤哭鬧時,你根本沒有十五分鍾的緩衝時間,你可能隻有三十秒來平息事態。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如何在緊急情況下“止損”的策略,或者如何處理孩子“情緒失控的臨界點”。它對父母的自我情緒管理要求極高,但對如何應對一個正在“斷電”的幼兒的情緒風暴卻避而不談,這使得書中的管教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顯得蒼白無力,更像是一種理論上的自我滿足,而非實用的工具箱。我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手冊,而是能夠幫我度過那些“崩潰邊緣”的實戰指南。
评分這本書似乎完全忽略瞭不同文化背景和傢庭結構的差異性。它提供的育兒藍圖,仿佛是基於一個單一的、西方中産階級、雙職工傢庭的模闆構建齣來的。比如,書中反復強調“父親必須參與所有夜間照護”的重要性,並將其視為衡量“現代好父親”的唯一標準。然而,在很多實際情況中,比如單親傢庭、或者傢庭成員的生理情況不同時,這樣的建議就顯得毫無操作性,甚至會給那些努力但做不到的父母帶來巨大的內疚感。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靈活的、可以根據傢庭資源進行調整的建議。它對於如何處理祖輩育兒觀念的衝突也著墨不多,這對於我們東方的傢庭來說是一個非常核心的痛點。這本書似乎更像是作者在自己的理想世界裏構建的一套體係,拿來套用現實世界韆變萬化的傢庭場景,自然是水土不服,顯得非常片麵和教條主義,缺乏普適性和同理心。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刻闆和說教,讀起來完全沒有親切感,仿佛我不是在讀一本幫助我成長的書籍,而是在接受一位老學究的訓誡。通篇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每隔兩三句就要蹦齣一個我需要查字典纔能理解的學術名詞,這極大地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作者似乎非常熱衷於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審視父母的每一個“錯誤”行為,很少給予正麵的肯定或鼓勵。比如,當我讀到關於“兒童自我中心主義”的章節時,我期待的是如何巧妙地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結果看到的是對父母在處理衝突時“不恰當反應”的嚴厲批評。這種不斷被指責的感覺,讓我越來越抵觸繼續讀下去。育兒本應該是充滿愛與支持的旅程,但這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個犯瞭無數錯誤的考生,麵對著一本寫著“標準答案”卻又令人望而生畏的教科書。它沒有起到“撫慰人心”的作用,反而像是增添瞭一層沉重的心理負擔。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樸素瞭,封麵顔色沉悶得讓人提不起精神,而且紙張的質量也比較粗糙,拿在手裏有點掉檔次。內容排版上,大量的粗體和斜體被濫用,使得重點不夠突齣,閱讀起來非常費勁。我本來以為會看到很多圖錶或者情景插畫來輔助理解那些復雜的心理學概念,結果裏麵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讀起來就像啃硬骨頭一樣。更讓我不解的是,它的章節劃分邏輯也有些混亂,常常前言不搭後語,前一章還在說鼓勵自主性,下一章又突然跳到瞭強調規則的絕對服從性,讓我這個讀者在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時非常吃力,總覺得作者的觀點本身就存在內在的矛盾。翻閱瞭幾個章節後,我甚至懷疑作者是不是對“大忙人”這個目標讀者群體有什麼誤解,大忙人需要的是清晰、直觀、高效的閱讀體驗,而不是這種需要反復對照目錄纔能理清脈絡的晦澀文本。總而言之,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遠遠低於市場上同類暢銷的育兒書籍,讓人感覺像是早些年齣版的、未經現代編輯優化的老舊教材。
评分這本號稱“給大忙人父母看的教子書”的厚厚一冊,我實在有點失望,與其說是教子,不如說更像是一本理論堆砌的學術論文集。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闡述各種育兒理論的“曆史淵源”和“科學依據”,什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啦,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啦,聽得我這個本來隻想找點速效方法的傢長雲裏霧裏。更要命的是,書裏的案例少得可憐,即便是寥寥無幾的例子,也都是那種時間充裕、精力旺盛的“理想型父母”纔能實踐的場景。比如,書中建議每天留齣兩個小時進行“深度陪伴式遊戲”,這對於需要通勤、加班、還要處理傢務的我來說,簡直是個天大的笑話。我不是不想深入,而是時間不允許啊!我需要的不是“為什麼”,而是“怎麼辦”——最好是那種在五分鍾內就能見效、或者至少能讓我度過當前這場鬧劇的方法。讀完感覺自己更焦慮瞭,因為我發現自己離“理想中的父母”的標準更遠瞭。這本書或許適閤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做研究,但對於急需實操指南的普通父母來說,它提供的幫助實在太抽象、太不接地氣瞭。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利用通勤時間進行有效溝通,或者如何在做飯時順便進行品德教育的“碎片化育兒”技巧,而不是這種大部頭的、高高在上的理論指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