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嵌鄉土

迴嵌鄉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傢恩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导论:为何说与怎样讲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缘起
2.先行研究
3.三种倾向
二、思想资源
1.文化研究的脉络自觉与实践传统
2.波兰尼与双向运动视野
三、特点方法
1.经验的“在场”
2.跳出乡建看乡建
3.“另类”书写
第一章 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
一、他毁+自毁:乡建视野下的百年激进
1.“激进”讨论简要回顾
2.双重破坏中的“去脉络”进程
3.重思“激进”
二、百年乡村破坏:激进化的后果与动力
1.“三要素”的多形式外流
2.稳态乡村秩序的改变
3.“乡/土”作为问题与对象
三、作为回应与探索的百年乡村建设
1.“三农”辩证法
2.乡村的多元化反应
3.百年来的三波乡村建设
四、小结
第二章 脱嵌之后: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与现实空间
一、乡土社会的保护与重建
二、乡村建设的多重源起
1.乡村破坏的自救与救济
2.乡土力量的发现与再现
3.建设思潮的反思与落地
三、案例讨论:社会生态农业的兴起
1.乡建“进城”与市民“下乡”
2.当自圆其说“捉襟见肘”
3.遮蔽与再现
专栏2·1:一个支农队员眼中的“乡建时代”
四、小结
第三章 从自发到自觉:乡村建设的思想资源与曲折实践
一、大变动时代的自觉
1.从“西化”到“现代化”
2.“走不通”后的自觉
3.本土与外来
专栏3·1:传承与创新――山东乡村建设试验中的乡学村学
二、悖论性展开
三、案例讨论:“再乡土化”的教育探索
1.“新民”时代
2.“作新民”的乡土遭遇
3.“遭遇”后的反思与创新
专栏3·2: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农民培训
四、小结
第四章 不只建设乡村:乡村建设的形态、原则与内容
一、群体性存在与多样化生存
1.从黄展云和傅柏翠说起
2.“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
专栏4·1:延安的乡村建设实践
3.乡村建设的复杂光谱
专栏4·2:全国乡村建设部分机构列表(1926―1937)
二、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1.人民生计为本
2.互助合作为纲
3.多元文化为根
三、案例讨论:当代乡村建设五大体系
1.学生下乡教育支农
专栏4·3:国立中山大学乡村服务实验区公约、大学生支农队纪律歌
2.农民合作改善治理
专栏4·4:从“哭着维权”到“笑着乡建”――南塘兴农合作社的冲突转化
3.社会农业城乡融合
4.工友互助尊严劳动
5.大众参与文化复兴
四、小结
第五章 多重回嵌:乡村建设的目标与内涵
一、重建整体性视野
1.重思经济
2.作为生活样法的文化
二、回流与回嵌
专栏5·1:从“土匪窝”到“新中国缩影”――北碚历史乡建启示录
三、案例讨论:整体视野下的当代农民合作实践
1.“经济”组织的历史脉络与宏观背景
2.“经济”现象的社会制约与文化影响
专栏5·2: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
3.从专业合作到综合合作
专栏5·3: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的发展历程
四、小结
第六章 张力之中:乡村建设的矛盾与限定
一、“众目睽睽”与“左右为难”:乡村建设的批评
1.“右翼”批评
2.“左翼”批评
3.当代批评再理解
二、多重之“难”
1.“去乡土”与“再乡土”:消长变化中的社会基础
专栏6·1:外部主体与乡土社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新都试验”
2.“农民化”与“化农民”: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双向运动
专栏6·2:穿越“象牙塔”与“泥巴墙”:刘老石的故事
3.“小仁政”与“大仁政”:乡村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内在张力
专栏6·3:“铁钩”与“豆腐”:梁漱溟20世纪50年代的曲折思想
4.生态“天花板”:有限地球时代的新制约
三、案例讨论:当代乡村建设生态实践的“力”与“困”
1.毛驴、牛及其他
2.农民的“选择”
3.技术的背后
四、小结
第七章 艰难的突围:乡村建设的认知坐标与“反向”实践
一、刻板化与浪漫化:理解乡村建设的双重障碍
1.威廉斯《乡村与城市》的启示
2.城乡中国的情感结构
3.“及物”的难度
专栏7·1:从“返乡书写”到“书写返乡”:当代乡村建设的文化实践
二、案例讨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传媒建构
1.大众传媒与“另类”实践
2.命名、修辞与想象
3.传奇与个案
三、行知新坐标:“反向”中的“返乡”
1.情绪的症候
2.“反向”的可能
3.新农人的“纠结”与行动
四、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一、何谓乡村建设
1.脉络与意义
2.内容与内涵
3.限制与张力
二、几点讨论
1.重思乡村建设与乡村革命
2.没有“乡建派”的乡村建设
专栏8?1: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一览表(1987―1997)
3.“擂台”还是“土壤”
专栏8·2:全球化危机与亚洲、拉丁美洲的乡村建设
三、不足·待续
参考文献
后记:不是辩护的理解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迴嵌鄉土: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鄉村建設》嘗試突破傳統敘述框架,以“實踐者-研究者”為獨特視角,利用研究者長期參與當代鄉村建設一綫實踐的經曆,以整體性視野打破曆史與當代實踐在時空與敘述上的割裂,將20世紀不同階段的鄉村建設實踐及現代化、全球化等宏觀背景結閤起來,重新梳理鄉村建設的邏輯起點與百年脈絡,係統展現不同時期各種形式鄉村建設的整體麵貌,並對其背景脈絡、經驗機製、睏難張力等進行分析與反思。與此同時,在寫作方法上嘗試融閤人文與社科兩種風格,把書寫者的事實在場、動態存在與話語權力還原為鄉村建設整體脈絡的組成部分,在經驗與時代、自我和他者的密切結閤與互動中,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對話,以打開主流視野所遮蔽的多元角度與豐富空間。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乡村建设和中国现代化的好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历史感,又有很多生动案例。收获很大。

评分

##3.5星吧,过誉了。百年乡建史部分资料和分析不如王先明那本,用波兰尼分析乡土社会的保护与重建,理论分析有些弱。优势在于作者是热情的实践派,纳入了诸多当下的实践,并且行文很能感受到一种理想与热爱。

评分

##为那些来到过我的家乡,愿意建设我的老家的志士仁人们表示尊敬。但如果少几分俯视与同情,摆脱凡事都是“发展”的框架(提到乡村的现代化,难免不会受到这种线性时间观的影响,由此把我心爱的乡村,转化为了先进与落后,野蛮与文明),或许会更好。

评分

##3.5星吧,过誉了。百年乡建史部分资料和分析不如王先明那本,用波兰尼分析乡土社会的保护与重建,理论分析有些弱。优势在于作者是热情的实践派,纳入了诸多当下的实践,并且行文很能感受到一种理想与热爱。

评分

##翻阅。读起来我甚至觉得不如若干年后也写一本建设三牧的书好了(不是。

评分

##不知所云,毫无可读性。一分都多了。都是术语堆砌。没有自己的内容

评分

##关于乡村建设和中国现代化的好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历史感,又有很多生动案例。收获很大。

评分

##“晚年雷蒙德·威廉斯曾在1986年的一次演讲中提醒大家:文化研究原本就诞生于成人教育实践,如果其能够帮助普通人去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知道自己所承受的各种压力从何而来,那么文化研究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否则就会丧失宝贵的历史机遇(倪伟,2019:3-4)。前文各章常常提到“张力”,其不仅体现在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也导致其在发展进程中一直面对来自不同角度的批评,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推进我们理解乡村建设的难得契机。”

评分

##不一定同意作者的一些观点及其生成路径,标题归纳过粗,章节逻辑和行文都有繁琐不清晰之感,但能够看到围绕乡村建设研究在体悟与理论的两重基础上开展的认认真真的思考,对学界已有重要观点的采集、呈现与评价。作为博论修改作,能够看到一个青年学人端正的求知态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