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十捲本《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之第二捲,是對這本經典著作導論和意識部分的解讀。黑格爾的這部著作闡述瞭自己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自稱此書是他哲學體係的導言,1807年齣版。其內容分為3部分:①意識、自我意識、理性:考察個人意識發展的曆程,相當於精神哲學中的主觀精神。“意識”是個人意識發展的最初階段,它又分為感性確定性、知覺和知性3個小階段,講意識對它的外物的認識。從“自我意識”直到“理性”,個人意識的發展明顯地重演人類意識的發展階段,齣現瞭一係列社會意識形態。②精神:考察社會曆史的發展階段和與之緊密相連的社會意識形態,相當於客觀精神。③宗教和絕對知識:考察對無限本身的認識,相當於絕對精神。在這個階段,意識迴顧已經走過的階段,揚棄它們,使之成為自己的構成環節,經過藝術、宗教而在哲學中達到絕對知識。 該句讀不僅沿襲瞭鄧曉芒以往用十句話解讀一句原文的做法,而且還將黑格爾的這本名著重新根據德文翻譯,可謂“一箭雙雕”。 第二捲約60萬字。
##口水话很多,读起来很爽,刷刷刷几百页翻过去了,然后不懂的地方还是不懂。
评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会盼望不可能的事。”
评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会盼望不可能的事。”
评分##邓老师的解释让我感受到了黑格尔的思想特点,它是怎么思考哲学问题的,十分过瘾。但好多地方仍然是半懂不懂,尤其是在知性达到了自我意识的环节的时候,自我意识的规律为何同时就是客观的规律?这一点始终没透彻,不过比较欣慰的是最后一页邓老师讲的一句话:这一部分是《精神现象学》中最难的一部分。
评分##第二卷把导言和整个意识部分都讲完了,非常重要。从感性到知觉到知性的演进过程,意识始终停留在“对象意识”之中,固守着主客对立。真理是普遍的东西,但普遍的东西(这一个、物性、力和规律)又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绝对转化,而意识终于意识到真理就是这个绝对转化、普遍区别。意识自身就是这个普遍区别,它把自己区别为对象和意识,当它意识到对象也就是自己,自己也就是对象的时候,意识也就成为了自我意识,而且意识向来已经是自我意识了。
评分##感谢邓公拯救了我的导论阅读。
评分##追溯黑格尔的哲学史渊源是必要的(也是这本书最让我收益的地方),但这样的解读或许就忽视了黑格尔理论真正的原创性,而仅仅停留在前者应该评判的斯宾若莎的体系中。知性这一章需要寻找的并非绝对否定性实体对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联结,而是精神以知性形态设定的尺度决定的这种认识结构本身。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我们需要的恰恰不是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
评分##2017.1.2二刷。对“扬弃”一词有了新理解:扬和弃是同一个过程,是取消同时又保存,而非通常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正因为它已经过去了,也只有它过去了,才能影响现代”即是“扬弃”之一例。邓晓芒在后记里说,黑格尔比康德更难句读,相比之下,康德只是中国人思维训练的“夏令营”,此言不虚。康德的很多东西还是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太灵活,不易把握。当然,跟随着黑格尔的推论渐渐感觉到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在随之提升,这种感觉确实很妙。P.S.读这一卷结合了自身经历去理解,收获不少体会,现在我的抽象已非原先的空无一物,而是逐渐糅合进具体的抽象了。
评分##感谢邓公拯救了我的导论阅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