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地球被稱為“村”的時代,我們當然可以有多重方式瞭解世界。打開電視、瀏覽網頁,甚至翻看書籍聽起來都是不錯的選擇。但無論是哪一種載體,總會不免有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專業術語來闆著臉嚇唬人:什麼心靈和自我、文化秩序、世界體係、資本邏輯、民族國傢、(逆)全球化、健康主義、風險社會、記憶/想象、社會獨存……為瞭搞清楚這些,我們甚至還不得不深入術語背後的“概念之網”來探個究竟,想想就頭大,是不是?那來一場冒險怎麼樣?比方說,把這些復雜的東西都揉進吃吃喝喝的故事裏。那麼,我們看到的世界——或者用中國人更熟悉的錶述“天下”,將會是怎樣的?《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場飲食社會學的冒險》就旨在進行這樣的探索。希望在這個依然崇尚理性的時代,我們可以放肆地卸下包袱,轉而以個體為中心,讓味覺來引導自己邊“嘗”邊“看”——這正是法國哲學傢、人類學傢拉圖爾(Bruno Latour)所強調的聯結社會學的精髓所在。隻不過他拗口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ANT)以小螞蟻(ant)做隱喻,中國讀者總是會看得雲裏霧裏。我們在這裏纔不說螞蟻,偏要說河豚。一來河豚的確是通過洄遊的方式認知整個世界的,在這一點上和行動者網絡理論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二來河豚作為一種美味食材,得到瞭文人騷客的青睞,就連“吃貨”東坡先生都留下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樣的佳句。盡管被稱作“冒險”,這本小書並未試圖一開始就錨定或是排除有社會學、人類學基礎的專業讀者。正文的部分有故事,每一個小故事也都不長;希望的就是您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一窺究竟,再慢慢思考。故事以外,豐富的注釋也為您開展進一步研究提供瞭充分的文獻綫索;雖不能大快朵頤,卻可以唇齒留香。因此讀這本書,根本不需要您拿齣“捨命吃河豚”的勇氣,不過還請您細嚼慢咽、耐心品嘗。無論如何與我而言,這都是一次寫作的“冒險”。但隻有“冒險”,纔能幫助我們開啓人生更多的可能。不是嗎?
##觉得最大的亮点就是饮食社会学用社会学方法分析饮食对人的影响。
评分##有趣的尝试,强烈的个人风格,我愿称老王为梗王,或者food nerd(而不是foodie)。有关某校的部分全程憋笑。看完觉得,关于生活世界,还有太多可“学”的,实践的抑或理论的——或者将二者分野弥合的一种真诚技艺(“转译”和“联结”)因此多加一星。返京前几天r才查知并得意地告诉我李先生是他老乡,移民加州挣来的别墅就在我们散步路过的河边,于是开学第一天就去吃,是地方性与全球/现代性混合的奇特体验。所以看到李先生牛肉面被Q十分惊喜,占了全书1/3篇幅的注释引文遍地宝藏。不过还是要多一人血书把尾注换成脚注,行文本就闲散缠绕(如前所述应是“梗”多且反思性强所致,也是作者一贯文风),这下更是体力活了lol
评分 评分##比较轻松的饮食随笔,其中穿插了作者通过饮食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思考,随便读读很解压,毕竟作者作为80后,所以书里很多梗和童年记忆都可以与现代年轻人共通,不过科普大概算不上。书中注释所占篇幅真的让人惊讶,详之又详感觉有点多余,只会让人头大。 “社会,只是我们身边的不断发生、变化和消亡中的联结。” “生活比秩序重要,适度的混乱对心灵有益。”
评分 评分##我看得尴尬症都犯了,看东北人写美食,动不动一言以蔽之。真的无言。
评分 评分##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的短文集,更像是好读自我民主志。自序值得不跳过,其中推荐的两个读法都好玩:一是按章节读是自我到自我的过程;二是跳着来按照1/2/7/8/9/10读完自我,再读3/4/5/6非我。缺点是注释占了后半本实在是太累了,不如脚注来得轻松。ps.一个冷知识:哈尔滨红肠其实是立陶宛风味的。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