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讓工匠精神迴歸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齣版以來,《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一書先後榮獲《齣版人周刊》年度熱銷書、《紐約時報》年度熱銷書、《名利場》年度十佳作品、《舊金山紀事報》年度熱銷書、《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年度熱銷書、《華爾街日報》假日好書推薦、《金融時報》編輯推薦奬等奬項。
用自己的手去製造和修理東西本來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但現在似乎在社會上銷聲匿跡瞭。幸好,這本書將這種精神重新帶迴我們身邊。坐辦公室的人經常覺得和物質世界脫節,感覺不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有很多不想讀大學卻被逼著讀,接著又進辦公室做白領的人,對他們來說,生活似乎無法按照自己希望的軌跡前行。這本書讓人們見識到手工行業與工匠精神的榮耀迴歸。它告訴我們,手工業一樣可以讓我們過上體麵的生活,是一條值得選擇的人生道路。
“後工業化”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手工勞動,是否還需要工匠精神?剋勞福德用第一手的實踐知識和經驗告訴我們,手工勞動在認知、社交和心理等方麵都有具有積極的意義,認為手工勞動即將消失的觀點不僅荒謬,而且存在問題。工匠精神為我們提供瞭真實的滿足感。無論做什麼,隻要帶著工匠精神全心投入,你就能夠感受到工作真的是有意義的,而你也絕對不隻是一個待在格子間裏,在信息係統麵前顯得軟弱無能的“創造者”。
湛廬文化齣品
更多圖書,敬請關注湛廬品牌專賣店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是一部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討機械化生産時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顛覆瞭鄙視體力勞動者的傳統教育價值觀,以一個新的視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意義。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作者是擁有哲學博士學位的摩托車修理工。他對現代的工作場所進行控訴,細數它讓我們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種種罪行,令人震撼。在書中,作者描述瞭教育體製如何摧殘我們的天性,並嚮我們揭示瞭一種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方式。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作者認為,大學是一張通往廣闊未來的門票,但並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如果你有學習的天賦,願意將時間花在鑽研學問上,那麼,就帶著工匠精神去上大學,深入地學習。如果你對上大學沒有興趣,那你要知道,要過上體麵的生活,並不一定要經曆那些磨難。即使你必須要上大學,也可以在暑假期間再學習一門手藝。你應該成為一位獨立的工匠,而不是一個待在格子間裏、在信息係統前軟弱無力的、或低級彆的“創造者”。
馬修·剋勞福德,政治哲學博士、摩托車修理工。
不到14歲就在社區擔任電工的助手,15歲成為保時捷汽車修理店的修理工,從高中到大學的7個暑假都在兼職做電工。
大學畢業後繼續電工的生活。後來因為對哲學産生濃厚興趣,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博士。
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華盛頓的一傢智庫工作,5個月後離職開辦瞭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中文自序 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諦
序 言 尋迴失落的工匠精神
第1章 手藝人的實用藝術
◆ 手藝人的滿足感
◆ 體力勞動也需要智慧
◆ 藝術、手工藝與流水綫
◆ 工作的未來是重迴過去
第2章 動手與動腦
◆ 藍領工作的退化
◆ 白領工作的窘境
◆ 人人都是愛因斯坦
◆ 工匠的淡泊
第3章 做自己物品的主人
◆ 摩托車這頭蠻驢
◆ 失蹤的機油尺與傻瓜報警燈
◆ 主體性與自主性
◆ 貝蒂妙廚巡航摩托車
◆ 被替代的主體性
第4章 黑手的教育
◆ 想要當學徒
◆ 弦論
◆ 良師益友
◆ 診斷與鑒定
◆ 積極投入
◆ 突破自我
◆ 把笨蛋行為當作理想
第5章 從業餘到專業
◆ 摩托車古董收藏傢
◆ 開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 填寫維修單
◆ 抓狂、本田馬格納與形而上學
第6章 格子間的矛盾
◆ 索引與摘要
◆ 不負責任的學問
◆ 為什麼要讀大學
◆ 團隊閤作與企業文化
◆ 工作群體≠團隊
第7章 邊做邊想
◆ 歐姆定律與泥濘的靴子
◆ 消防員和國際象棋大師的隱性知識
◆ 測試程序與經驗判斷
◆ 誰來編寫維修手冊
第8章 工作、休閑與全心投入
◆ 改裝店的行規
◆ 化解工作與休閑的緊張關係
◆ 快樂如豬嬉泥漿
結 語 閤作與獨立自主
◆ 平等是一種貴族理想
◆ 失敗很重要
◆ 共同世界裏的個體主體性
尋迴失落的工匠精神
如果想買一颱狀況良好的二手機床,你可以與諾埃爾· 登普西聯係,他是弗吉尼亞州裏士滿市的一位經銷商。諾埃爾雜亂的倉庫裏堆滿瞭金屬車床、銑床和颱鋸,其中大多數是從學校裏流齣來的。當然,你也可以求助eBay,那上麵也有不少來自學校的此類設備。這些東西大多已經在二手市場兜兜轉轉瞭近15 年,自20 世紀90年代起,教育者開始緻力於將學生打造為“知識工人”,工藝課因而逐漸過時。
工具從通識教育裏消失,是邁嚮忽視手工製品這個更普遍狀況的第一步。而近年來逐漸發展齣的一種以隱藏零件為目標的工程文化,則使我們無法直接檢查每天依賴的設備。現在,打開某些汽車的引擎蓋(尤其是德國車),裏麵的引擎看上去就像電影《2001 太空漫遊》(2001: ASpace Odyssey)片頭裏那座令原始人著迷的方尖石碑——閃閃發亮但毫無特色。一般來說,在那個引擎蓋下麵還會有另一個引擎蓋。這種隱藏功夫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遍布各處:把小裝置固定住的扣件現在需要特殊的螺絲起子纔打得開,這些起子並不常見,通常隻會在小範圍內使用——這顯然是為瞭阻止人們齣於好奇或憤怒而探究其內部構造。年齡稍長一點的讀者應該還記得,幾十年前,在西爾斯百貨(Sears)的商品目錄上,有各種機器的零件分解圖或組裝示意圖。當時,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顧客需要那些信息。
工具使用的減少似乎也預示瞭我們與這些物品之間的關係將發生變化:我們變得更加消極被動,依賴性也更強。實際上,人們主動使用工具來修理或製造東西的情況越來越少。過去我們自己製作的東西,現在靠購買;過去我們自己修理的東西,現在乾脆直接換個新的,或者請專業人士來修理。可是,隻要請專業人士來修理,他們就通常會因為幾個小零件失靈而更換掉整套係統。
在本書中,我提齣的理念是適用於各個時期,卻與當今社會有些格格不入的動手能力,以及它在這個由人類建造的物質世界中的意義。不管我們是産品的生産者還是消費者,都不太需要使用這種能力——至少大多數人如此。隻要提齣培養這種能力的建議,就可能遭到自認為最精明現實的人的嘲笑。精明現實的經濟學傢會指齣,自己製作可以買到的東西需要承擔“機會成本”;精明現實的教育傢會說,培養教育手藝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手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視為過時的工作。但我們也許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些先入為主的觀點真的那麼精明和現實嗎? 反過來想,他們這些論斷是否建立在一種奇怪的理想主義之上?正是這種奇怪的理想主義,將年輕人推嚮瞭最不切實際的工作。
1985 年左右,教育期刊上開始齣現類似於“技術革命大爆炸”和“讓孩子們為高科技和經濟全球化做好準備”的標題。當然,美國的未來主義並不是什麼新東西,讓人感覺不同往常的,是把未來主義和所謂的“虛擬主義”綁在一起:在這種未來觀裏,虛擬主義對未來的觀點脫離瞭物質現實,滑嚮瞭純粹的信息經濟。雖然這種觀點比較新穎,但也並非聞所未聞。50 多年來,我們一直聽到“世界正在嚮‘後工業社會’邁進”這樣的話。
製造業的工作已經以令人擔憂的程度外包到國外,但手工藝業尚未齣現這種情況。如果你需要在美國搭建一個露颱,或者修理汽車,遠在中國的工人是無法幫上忙的。事實上,建築和汽車修理行業長期以來都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很早以前,手工藝業和製造業就被專傢們定義為“藍領”,這一觀念使得手工藝業愈加頹敗。最近,這種共識開始齣現瓦解的跡象。2006 年,《華爾街日報》驚嘆:“(手工藝的)技術勞動正成為少數能確保人們過上好日子的工作之一。”
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於探討經濟學,而在於分享製造和修理物品的經曆。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反思,在這些經曆從日常生活中消失後,我們究竟要麵臨哪些風險?這種變化將對人類的繁榮發展産生何種影響?工具的使用是否滿足瞭人類天性中某些永恒不變的需求?我主張重新培養動手能力,這與一些號稱可以輕鬆解決工作和消費問題的觀點存在分歧,所以本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化論戰。許多觀點哄騙我們,讓我們認為逐漸放棄手工勞動是無可迴避,甚至理想化的發展道路,但我希望能在本書中對這些觀點追本溯源,提齣質疑。
在書中我常常會提到自己的工作經曆,尤其是最近當摩托車修理工的經曆。當看見摩托車駛齣我的修理店,想著幾天前它被皮卡拖來的樣子時,即使我已經在硬邦邦的水泥地麵上站瞭整整一天,疲倦感也會立馬一掃而光。透過頭盔,我可以看見車主臉上的笑容——他有一陣子沒有碰自己的車瞭。我對他揮瞭揮手,不過我知道,他一隻手控製著油門,一隻手控製著離閤器,無法迴應我。但我可以聽到油門在空擋下快速運轉,發齣清脆的“噗噗”聲,活力十足。那個聲音讓我心花怒放,我知道它的主人也是如此。
這就像是口技錶演者在用機器的聲音進行交談,大聲喊著:“太棒瞭!”與上一份工作的工資支票相比,現在褲子口袋裏揉成一團的現金能為我帶來截然不同的感覺。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完政治哲學的博士課程後,我在華盛頓的一傢智庫擔任執行董事。這份工作始終讓我感到疲倦,而且坦率地說,我不明白自己究竟憑什麼拿到那份工資:我究竟嚮什麼人提供瞭什麼有形的産品或有用的服務?這種無用感讓人沮喪。那份工作的薪水相當可觀,但卻讓人感覺像是一種“福利”。5 個月後,我辭職開瞭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也許我並不適閤辦公室的工作,但我不認為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我與大傢分享自己的故事,並非因為它非同尋常,而是因為我認為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我希望對那些不被公眾理解的想法作齣公正的評判。我從體力勞動中得到瞭更多的主動參與感和成就感,那是“知識工作”欠缺的。我撰寫本書的目的,也就在於對此進行分析和探討。也許,最令人驚奇的是,我常常發現體力工作更需要腦力的投入,我希望能通過本書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的例子大多來自機械修理行業和建築行業,因為那是我熟悉的領域——我過去曾做過電工。不過我相信,我提齣的觀點也適用於其他行業。本書中齣現的人物主要是男性,但我肯定女性和男性一樣,會感受到實際性工作的吸引力和有用性。
不過,這本書並非麵麵俱到。我既要避免誇大“工匠精神”附帶的神秘色彩,又必須承認工匠精神能夠帶來真實的滿足感。我不會去探討日本的鑄劍師之類的工作,而且更喜歡用“手藝”(trade)替代“精工”(craft),以強調我論述的主題裏的俗世性質(盡管我看不齣這二者有何嚴格的界
綫)。和真正的工匠相比,我的技術非常拙劣,因此,我沒資格談具有靈性的東西——那是由完美的榫接或其他高超的技藝帶來的。
如果粗略地用公式劃分,我們可以說工匠精神是一種理想,被人奉為圭臬,但是在如今的大眾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上具體可行的生活方式是由手藝人實現的,這種生活方式大傢都負擔得起,為我們提供瞭許多滿足感,而且這種滿足感與我們從工匠精神那裏得到的如齣一轍。我們傾嚮於認為工匠擁有一個小巧但整潔的工場,並在這個工場內工作;而手藝人必須走齣傢門,爬到彆人的屋簷底下或者杆子上,為彆人修理東西。知識分子們常常為體力勞動塑造一個矯揉造作的形象,我希望自己避免齣現同樣的問題。我也對“渴望過‘簡單’生活”這種想法沒什麼興趣,我不過是一個真實的有些匹夫之勇的“勞動階級”。
事實上,我的確想要恢復手工藝的榮耀,讓大傢明白這是值得選擇的工作,但我隻是從個人經驗齣發,沒有人會對這種“上綱上綫”的文化理想予以肯定。在我閤作過的修理工或電工中,沒有誰符閤陳腐的“藍領”形象。他們中的很多人曾經被人視為怪胎,因為他們逃離瞭備受束縛的生活。有些人和我一樣,曾經在職場上漂泊不定,而那都是受環境所迫。本書也提齣瞭一係列的觀點,強調工作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真的有用。我們也將探討維修的倫理意義究竟是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專職從事手工藝工作,但他們努力做到自力更生,這同樣要求他們投入那些實質性的工作,我希望這些探討也能對他們有所幫助。
在當今社會,我們希望盡可能擺脫一切的麻煩。例如,為什麼現在某些款式的奔馳車沒有瞭機油尺呢?把自己的事情都甩給彆人做,這究竟有什麼吸引力?這是有關消費文化的基本問題,但也同時指齣瞭一些與工作相關的基本問題,因為在我們把部件和裝置“藏”到不易被人發現的地方的過程中,它們也變得越來越精密、復雜。例如,汽車和摩托車越來越高的復雜化程度如何改變瞭那些提供維修服務的人?我們經常提到要提高工作隊伍的技能,趕上技術發展的步伐。但我發現更準確一點的說法應該是:作為一名21 世紀的修理工,我們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個性,纔能忍受機器上層層堆砌的電子垃圾?
此外,我也希望在本書中探討“具有意義的工作”和“自力更生”這兩個理想所錶達的含義的重疊部分。這兩個理想都與為提高個人主體性而奮鬥有關,這也是現代生活的核心。當我們透過奮鬥這一視角來觀察生活時,某些經驗就會更加清楚地呈現在眼前。作為工作者和消費者,我們認為自己的活動局限在由龐大的、非人力可抗的力量所設定的管道裏。我們擔心自己變得越來越笨,並開始思考,要想聰明地抓住這個世界,就得抓住這個世界的“竅門”。
因此,有些人開始學習如何種植蔬菜。新聞報道稱,有人甚至在紐約市的公寓樓頂上養雞。這些“新農民”稱,直接種植或養殖自己的食物給他們帶來瞭深深的滿足感。還有些人開始織毛衣,能穿上自己織的毛衣讓他們深感自豪。奶奶那輩人的普通傢務活突然變成瞭最前沿的時尚,怎麼會這樣呢?
經濟睏難時期即將到來,我們必須變得節儉。節儉地生活意味著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自力更生,獨立處理自己的事務。但在經濟睏難時期到來之前,大傢對自力更生的興趣似乎已經齣現。節儉隻是一個錶麵的經濟原因,自力更生實際上是為瞭滿足更深層次的一種需求:我們必須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可以被理解和把控的,我們可以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似乎也意味著我們所使用的物品必須能夠就近買到。許多人在努力恢復更人性化的觀點,並且讓自己擺脫對經濟全球化這股模糊力量的依賴。
我在想,這麼多人迫切地渴望在生活中承擔起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許是為瞭應對工作世界中的變化。在工作中,個人的主體性慢慢消失。那些在辦公室裏工作的人覺得,盡管他們必須遵守的人為規定越來越多,自己的工作卻缺乏像衡量木工手藝那樣的客觀標準。這種客觀標準的缺失也導緻是與非的判斷過於武斷。
團隊閤作讓個人責任難以確認,也為經理人開闢瞭對員工們施以奇怪的新操縱模式的道路。現在,經理人通常僞裝成臨床醫學專傢或人生導師,但混亂的個人精神狀況與不得不響應的模糊指令也使他們極為焦慮。大學畢業生在應聘知識性工作時發現,企業招聘官從不過問自己的成績,也不在乎自己的專業。企業要求的不是知識,而是某些固定的個性:親切和善、彬彬有禮。在學校的勤奮學習僅僅是為瞭贏得他人的注意,並獲得一張進入精英世界的門票嗎?形式和內容之間似乎齣現瞭某種不匹配;而且我們越來越覺得,那些我們一直講給自己聽的、與工作有關的官方觀點根本是錯誤的。
是時候來分析這種令人不安的情況,而不是一味逃避瞭。在我撰寫本書時,經濟危機的影響範圍尚不明確,但看來情況會進一步惡化。那些享有盛名的機構和專業人士正麵臨一場信任危機,但這也是一次重新思考部分基本假設的機會。究竟什麼是好工作?哪種工作既體麵又安穩?長久以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局限在一定的範圍內,但現在則有更多可能。對那些聰明且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來說,華爾街已經失去瞭光環。當前,理想和職業發展目標呈現齣一派混亂的狀況,但人們也許會冷靜下來,意識到生産性工作是一切繁榮和發展的基礎。那種從他人的工作中颳取剩餘價值加以販賣的僞工作突然原形畢露,使得人們重新開始思考“讓我做個有用的人”的想法。
思考過後,我們就能迴歸本質。“引擎蓋”已經被打破,是時候扯掉它瞭,讓我們直接觀察內部的運作,自己動手修理吧!
……
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諦
非常高興本書的中文版麵市,我也很願意為中文版撰寫隻言片語,介紹我自己齣書之後的經曆。根據自己摩托車修理工的經曆寫瞭一本書,並因為這本書被邀請與政府官員們一起吃飯,這整件事讓人感覺很是不同尋常(有時候,為瞭參加此類晚宴,我要費上大勁纔能將自己的雙手洗得乾乾淨淨)。來自其他國傢的哲學傢有時會到我的工作室來,此時我不得不提醒他們走路時多加注意,彆被空氣軟管給絆倒瞭。但我非常高興地看到,我在書中提齣的那些觀點已經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這讓我很受鼓舞。我也希望中國讀者們能夠結閤自身的環境,來探究如何應用書中的觀點。
2011年夏季,我曾在北京北海公園遊玩,並逛瞭附近的幾條鬍同。路上我遇到一位男子,他有一輛敞篷的手推車,裏麵擺放著眾多自行車零部件和修理工具。他的修車攤就擺在馬路邊,而且似乎一直就占據著街角這塊地方,服務對象主要是住在附近的街坊鄰居。
他工作起來自信滿滿,基本上不說話。他的舉止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在做生意,好像根本沒有必要去推銷自己的服務。他身上也沒有任何企業的標誌。我很難想象,如果他和其他人一起身著統一的工作服走在街上,嘴裏吆喝著某傢公司的口號,會是什麼樣子。他提供的服務不用多加宣傳,也沒有必要宣揚什麼高尚的目標。也就是說,他已經找到瞭一種謀生的方式,用不著滿嘴廢話。為什麼在當今的社會裏,這會讓人感覺是一種傑齣的成就呢?
中國和美國一樣,年輕人都被灌輸隻有上大學未來纔有希望。但在傢人做齣許多犧牲,花瞭大把金錢之後,他們隻是發現自己必須同大量大學畢業生進行競爭,沒有那麼多的工作機會在等待著他們。他們難以體會未來把握在自己手中是什麼感覺,因為工作中存在各種高深莫測的力量,而且其中的因果關係可能太過隱晦難懂。
本書探討的就是重新把握生命的真諦,從像那位修車師傅這樣的人物入手尋找綫索,幫助我們懂得人類繁榮發展的要素。那位修車師傅靠的是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麵對像“這輛車沒事吧”這種問題,他的迴答直截瞭當,根本不用去考慮什麼辦公室政治,無需受製於什麼中央權力。每天工作結束後,他可以看到自己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果,為自己解決的那些問題而自豪。
我也希望通過這本書來探尋人們對工作的感情變化,例如逐漸對質量有瞭一種情感依戀,或者對虛有其錶的工作産生瞭一種厭惡感。是什麼激勵瞭人們放慢腳步,全身心地深入鑽研自己手藝的細節?這是一種有悖於當代文化的行為,在這個有時隻注重速度的社會裏,這一點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每個國傢有各自多種多樣的傳統在抗拒著超級資本主義的精神。德國人以注重細節質量聞名,意大利人以堅持精美的設計聞名。在中國的鄉下,我曾看到人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手頭的東西即興進行創造。例如,農民使用車用蓄電池來提供動力,焊接摩托車的貨架,而貨架的原材料就是用作混凝土鋼筋的鋼管。如果我們可以懂得這位農民的智慧的話,就能從中領悟重要的道理。
人們總是傾嚮於認為,如果工作讓人變得比較髒,必定是在乾些不用動腦子的事情。在傳統上,我們在“知識工作”和手工勞動之間樹立瞭一條分界綫。但任何真正乾過技術活的人都知道,這條分界綫就是一個錯誤。在做手藝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進行一定的思考,而這種腦力勞動也是相當不平常的。如果我們能真正地認識到這點事實,就能深刻地懂得人類的心智,知道如何來教育孩子們。
這書讓我們思考為什麼修摩托車
評分 評分剛收到貨,很好,物超所值!以後還來!
評分不錯,書的質量不錯,配送員服務也好!!!!!
評分有點兒小情懷,之前買瞭工匠精神,這次再買這一本。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吧!
評分大韆世界無奇不有,創意更是無處不在,努力學習ing......
評分喜歡的書,沒有什麼道理。質量也還可以。
評分公司書架上的書,試讀,內容還行
評分包裝很好,物流很快,非常好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讓工匠精神迴歸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