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瑜伽師地論》是學佛修持者首要必讀的典籍,是印度戒賢大師專為玄奘大師傳授的佛法精髓,包括瞭從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修持方法。機緣因遇之下,南懷瑾先生於1980年在颱灣十方書院講解瞭該經,重點講述聲聞地部分,偏重於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麵,尤其偏重於世間法和齣世間法的共法方麵,以人我的實際經曆加以說明,並配閤義理講解,目的在於領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
內容簡介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是南懷瑾先生關於《瑜伽師地論》聲聞地部分的講錄,共20講,約34萬字。南先生認為《瑜伽師地論》依次涵蓋瞭人道、天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的修證,修行者修好人天乘後纔有資格修小乘道,然後纔夠得上修菩薩道,最後纔能修大乘道。他注重聲聞乘齣傢眾的修證,目的在於領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他開篇即有針對性地分析瞭修行者20種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4種障礙,啓發學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誤入歧途。
他認為《瑜伽師地論》非常注重因明(邏輯),告誡修行者在學習時要運用邏輯思維加以分析歸納。針對學佛修持者修行時存在的問題,他強調,不論是修哪一種宗教哪一門派,都應先通曉教理,理解其中真義,但又不能僅把教理當做知識學術去研究,而是應注重真修實證,隨時隨地用功勤修觀行,通過修定做工夫將所學佛理證到實際理地;學佛修持的道理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基本的就是很高深的。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18-2012),是多年來享譽海內外,特彆是華人讀者中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傢。他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目錄
第一講
關於這本書○瑜伽師心瑜珈五乘道○無道伴無明師心散亂○隻會聽喜供養不知足○不如意又懶惰閑事多○愛挑剔不受教種種毛病○無善巧方便加行慢又錯○什麼是聲聞地○種性是什麼
第二講
修行的善緣與劣緣○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嗎○正齣傢該如何做○飲食是個大問題○醒夢一如的人○修行人最須注意的事○你齣傢的動機是什麼○四種靜慮八種解脫○定慧等持
第三講
聖人的定境界○等引地——入定需領引○初靜慮——先消除五種心理○什麼是入魔○因喜因憂而造的惡業○清淨歡喜安樂輕安○修定的初步○修定與解脫的先後
第四講
五蓋的嚴重性○檢查自己的貪欲心○你也有瞋恚心嗎○誰不煩惱不昏沉○睡眠昏沉煩惱○掉舉惡作
第五講
多疑多惑的人○不正的思惟女性的魅力○如何去除貪欲○五徧行的潛力○作意有很多種○有分彆影像的修法——觀○為什麼觀不起來白骨○無分彆影像的修法——止○以止為主修以觀為主修
第六講
修習影像作意的關鍵○你得瞭輕安嗎○除蓋除結順清淨而得解脫○以苦為師般舟三昧○聲聞眾的多種作意 獨覺及菩薩的作意○修行也要資本○如何對付修定的毛病
第七講
身心內外染汙瞭○依色身作意作意影響色身○修行是什麼睡眠煩惱隨○良藥——賢善定相○入定住定齣定○什麼是增減什麼是黑白
第八講
作意與所緣○得定的四種力○四種心理不同的修定人○鈍根的修法中根的修法○如何修無漏果位的定境○工夫有進退方法有決擇
第九講
先圓滿清白再進步修定○熏修得瞭定解脫未得果○未瞭還須償宿債○愛味下墮樂有差彆解脫有八○八解脫之第一○八解脫之二至八○工夫到達時的能力○什麼是證到空
第十講
心力多麼大○也是不動心○無願無相的修法○見瞭道證瞭果習氣未斷○再說空、無相、無願、尋伺○比丘聲聞道必修課
第十一講
等持等至名句文身○住定齣定的行狀相○為什麼齣定○修行地方五條件○修定要有威儀○身心都捨纔能修行○念念純善流注
第十二講
九種心住○拴住你的心令心內住等住○真正的無記業可怕的無記果○安住近住更要調順○寂靜再寂靜○什麼是失念○專注等持任運○六種力達到心住○四個方法修九住心的定○四種方法修觀○什麼是正思擇
第十三講
修觀的三綱要○三綱中的六件事○義、事、相、品、時、理○善知識說法聽者語義覺○再說白骨觀不淨觀○如何修慈悲喜捨○什麼是緣起什麼是性空
第十四講
異熟果與果報相同嗎○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你為什麼那樣愚癡○界閤相界差彆○如何修數息觀○掌握呼吸之間的息
第十五講
修定修慧修加行○個性不同修法不同○修行為何不可拖延○止相止時觀相觀時○如何舉何時捨○頭腦清醒的老年○清除障礙的加行○貪心重應修不淨觀
第十六講
不淨觀的竅門白骨燒化吹散○四大的轉化○先修風大觀○修氣修神通○修風修呼吸躲過瞭死亡○修定引發的身體反應○氣充滿心喜樂作意成功○得色界定後的身心變化○需要入世修的四種人○修行人為何生入異類中
第十七講
四大分散的過程○死亡時的特殊現象○中陰身的時光○再投胎為人○人為什麼要修道○要離開欲先瞭解欲○欲的各種現象○修初禪的有尋有伺境界
第十八講
世間定的重要○靜慮與定的不同之處○七日七夜為什麼○無尋無伺入二禪○三禪以上的捨和樂○禪定與三災八難○什麼是真正的虛空○有心定與無心定無想定與滅盡定○得神通瞭
第十九講
修神通的開頭兩步○空界想身心符順○得瞭神足通○宿命通的境界○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修成瞭他心通○得道人的神通外道的神通○什麼人會生天界○初步瞭解意地
第二十講
三界六道的苦與樂○修禪定的苦與樂○轉苦為樂○聖人境界之樂○段食思食識食○三界男女之欲與生育○神通的變化修道的變化○結語
精彩書摘
第一講
關於這本書
今天開始,我們改變方嚮,來講有關教理方麵的問題,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瑜伽師地論》。站在佛學的立場來講,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學論著要讀。其中有兩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兩部是中國的,就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和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近幾十年來所寫的許多佛學概論,都是概論的概論的概論瞭。可惜你們諸位現代青年,學佛學都從現代化的概論的概論人手,那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今天研究的佛學概論,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共有一百捲之多。
我們如果以一般學術性的立場來講,佛學的學術思想可分成四個範圍。所有的經典,分為大乘經典、小乘經典兩種。大乘的佛學思想,包括它的學術與修證;又分為兩個範圍,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佛學係統,屬於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的前期佛學;另一個是無著、世親兩兄弟菩薩的唯識法相的佛學係統,屬於後期的佛學。我們現在手裏拿到的《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以佛學嚴正的立場來講,也許可以說後勝於前,越是後麵的越是精細周到,包羅的也越多。
像西藏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的係統,就是《瑜伽師地論》的係統。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加以擴充的著作;而《菩提道炬論》,就是從《瑜伽師地論》體係中來的。
……
前言/序言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是南懷瑾先生深入闡釋佛教根本教義,特彆是聲聞乘修行法門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書並非僅是簡單介紹,而是南師以其融貫古今、旁徵博引的學養,將《瑜伽師地論》這部浩瀚佛典中的“聲聞地”部分,結閤中國傳統文化、現代人生智慧,進行瞭精闢的講解與開示。 《瑜伽師地論》與“聲聞地”概覽 《瑜伽師地論》乃彌勒菩薩所說,經無著菩薩傳授,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根本論典之一。其內容廣博,包羅萬象,從凡夫地到佛地,將一切有情眾生的修行過程,乃至世界萬有的成壞,都做瞭周密的剖析與闡釋。其中,“聲聞地”是《瑜伽師地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詳細闡述瞭聲聞乘的修行次第、戒定慧的修學方法、惑業苦的流轉與斷除,以及最終解脫的境界。聲聞乘,顧名思義,是指以聽聞佛陀教法,進而通過自身修行,證得阿羅漢果,瞭脫生死,獲得解脫的修行者。其核心在於“四聖諦”的觀照與“八正道”的實踐。 南懷瑾先生的獨特講解視角 南懷瑾先生在講解《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時,並非拘泥於古代的文字遊戲或教條式的解釋,而是將佛法視為一種活生生的生命實踐。他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將《瑜伽師地論》中深奧的佛學概念,轉化為普通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其講解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化繁為簡,直指核心: 《瑜伽師地論》原文浩如煙海,概念繁多,若無善巧引導,初學者極易望而卻步。南師善於抓住每一段落、每一個概念的核心要義,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聯係生活中的實例,將抽象的佛法道理具象化,使讀者能夠迅速領會其精神實質。他強調,學佛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懂得其“道理”與“方法”。 2. 融貫東西,古今呼應: 南師在講解佛法時,常常旁徵博引,將中國儒傢、道傢的思想,甚至是一些西方哲學、心理學的觀點,與佛教教義相結閤。他認為,真正的智慧是共通的,佛法與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割裂,而是可以在相互印證中,展現齣更廣闊的智慧光輝。這種融會貫通的處理方式,使得《瑜伽師地論》的闡釋不再是孤立的佛學研究,而是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文化有著深刻的聯係。 3. 注重實踐,強調體驗: 南師一生所倡導的,始終是“實踐”與“體驗”。他反復強調,佛法不是理論,而是要落實到生活當中去修證。在講解“聲聞地”時,他尤其側重於如何通過戒律的持守,打下修行的基礎;如何通過禪定的修習,訓練心性,開啓智慧;如何通過對苦、集、滅、道的深入理解,瞭知生命的真相,並依此實踐,最終獲得解脫。他鼓勵讀者將經論中的方法,運用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去體會,而非停留在口頭上的議論。 4. 破除迷執,啓迪覺悟: 南師的講解,常常帶有破除我們習氣、迷執的針砭。他對於眾生在修行過程中容易産生的誤區、偏差,都有著深刻的洞察,並能夠用直接而又不失慈悲的方式加以指正。他引導讀者審視自己的內心,認識到煩惱的根源,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轉化煩惱,熄滅妄念,迴歸自性。 《聲聞地》核心內容的現代意義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所闡述的聲聞乘修行,雖然以“瞭脫生死”為直接目標,但其所包含的智慧與方法,對於現代人而言,依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認識生命的真相(苦、集、滅、道): “四聖諦”是佛教的根本,南師的講解幫助我們深刻理解“苦”的本質,以及“苦”的産生原因(集),“苦”的止息(滅),以及通嚮“苦”的止息的道路(道)。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被各種欲望、競爭、壓力所睏擾,深陷“苦”的泥淖。對四聖諦的理解,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生命的睏境,並找到解決之道。 培養定慧之學(戒定慧): 聲聞乘修行強調戒、定、慧三學。南師的講解,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實踐的指導。他會教導我們如何持戒,不是為瞭束縛,而是為瞭淨化身心;如何修定,是為瞭讓散亂的心念趨於平靜,培養專注力,這是現代社會尤其需要的品質;如何通過定力觀照,開啓智慧,明辨是非,做齣正確的選擇。 淨化心靈,提升自我: 聞地所講的修行方法,如觀呼吸、觀不淨、觀無常等,都是針對如何調伏煩惱,淨化心靈的有效途徑。這些方法不僅能幫助修行者瞭脫生死,對於現代人來說,更是應對壓力、保持心理健康、提升個人修養的寶貴財富。通過這些修習,我們可以減少負麵情緒,提升自我控製能力,以更平靜、更積極的心態麵對生活。 探尋生命終極意義: 盡管聲聞乘的目標是阿羅漢果,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追問。南師的講解,會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我們對人生意義的探索相連接,啓發讀者去思考生命的本質,生命的價值,以及如何活齣更有意義的人生。 本書對讀者的啓示 閱讀《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絕非僅僅是學習一門古老的宗教教義。它更像是一次與南懷瑾先生的思想進行深度對話,一次與生命智慧的親密接觸。本書將引領讀者: 開啓內在的探索之旅: 南師的講解,會引導讀者將目光轉嚮內心,去審視自己的起心動念,去認識自己的習氣毛病,去發掘自己內在的潛能。 掌握調整身心的實用技巧: 從持戒到修定,再到觀照智慧,本書提供瞭許多可以切實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法,幫助讀者改善情緒,提升專注力,乃至調整生活方式。 獲得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 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睏惑,本書將賦予讀者一種超越錶象的智慧,幫助我們以更宏大、更深入的眼光去理解和解決問題。 踏上覺悟與解脫的道路: 最終,本書的目標是幫助讀者理解生命的真相,認識到解脫的可能性,並指明瞭一條從煩惱走嚮清淨,從束縛走嚮自由的修行道路。 南懷瑾先生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是一部將佛陀的根本教法,以最貼近人心的、最富生命力的形式呈現齣來的經典之作。它不僅是一部佛學研究的參考,更是一本指引人生方嚮、開啓智慧寶藏的生活指南。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南師循循善誘的教誨,體會到佛法化繁為簡、直指人心的力量。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智慧,引導我們去思考生命的真諦,去踐行生命的真理,最終實現心靈的覺醒與升華。